大同市广灵县涧西村街景。本报通讯员摄
乡村兴,百业兴;“三农”稳,天下安。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省积极统筹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稳字当头、提字发力、保字交卷,全省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取得令人欣喜的成绩,农业更加高质高效、农村更加宜居宜业、农民更加富裕富足,乡村振兴迈出崭新步伐,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了贡献。
经济指标超预期
粮食生产创历史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22年,我省农业农村主要经济指标超预期,前三季度,全省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92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4.6%;全省一产增加值完成867.84亿元,实际增速4.6%,高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71元,增速6.7%,高于全省GDP、高于全省城镇居民、高于全国。1—11月,一产固投完成454.1亿元,同比增长3.4%,高于全国。预计全年一产增加值1400亿元,实际增速5%左右;一产固投完成500亿元左右,增速3%左右。
丰收的喜悦是乡村振兴最美的底色。2022年,我省粮食生产喜获丰收,总产亩产双双创下历史新高。粮食播种面积4725.5万亩,增加18.3万亩,超额完成任务;粮食总产量1464.3万吨,比2021年增加43.05万吨;单位面积产量4647.9公斤/公顷,比2021年增加118.83公斤/公顷。粮食增产超过8亿斤,增幅全国第4,亩产增幅全国第2;国家粮食安全考核获优秀等次;粮食生产受到农业农村部通报表扬。
新绛县三泉镇白村种粮大户晁贞良高兴地说:“粮食获得了大丰收,政策好、专家服务好也是关键。”2022年我省落实补贴政策,发放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100余亿元,大大调动了农民种粮、管粮的积极性。
强化科技兴农,推进乡村振兴。2022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1.9%,首次超过全国水平;主推技术到位率96%,超过国家要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6%,主要畜禽供种保障率84%,主要水产养殖品种良种覆盖率92%。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预计74.7%,高于全国。
重要农产品供给再上台阶。2022年我省肉蛋奶进位次,预计全年产量分别达162万吨、133.6万吨、155.4万吨,同比增长21%、19%、15%,产量在全国位次前移。蔬菜水果产量均迈上千万吨台阶,预计全年产量分别达1000万吨、1050万吨,同比增长8.7%、7.6%。农产品质量安全提档次,监测合格率达99.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为历史最高水平。
特优产业增效益
主体培育提实力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2022年我省坚持打好有机旱作牌、特色优势牌、加工转化牌,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持续推进三大战略五大平台十大集群建设,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取得明显成效。
优布局、延链条、促融合、树品牌。2022年,我省引导特色农产品向最适宜区集聚,南果平台交易中心主体工程建设完成,国家级忻州杂粮市场建设完成,北肉平台大同国际陆港建成投运,东药材西干果交易市场初见雏形,集聚效应初步显现。紧扣“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依托优势产区,构建“链主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主体矩阵,打造8条重点产业链,链产值260亿元,带动农户50万户。打造20类单品全产业链,山西生猪入选全国全产业链重点链,吉县(苹果)、清徐(高粱)入选全国全产业链典型县。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完成3712.2亿元,同比增长39.7%。围绕黄河、长城和太行“三大旅游板块”,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在1市10县开展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试点,永济、高平等4个县(市)入选国家休闲农业重点县,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48个。
一批三晋新农人、农创客在创业创新大赛中脱颖而出,为我省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首批发布的66个“有机旱作·晋品”华丽亮相,“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品牌矩阵加速构建,培优晋粮、做强晋肉、叫响晋菜、提升晋果、振兴晋药、擦亮晋酿,宣传广告登陆央视《新闻联播》黄金时段,“山西特色、自然本色”叫响全国。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实力持续增强。2022年,我省落实市场主体倍增要求,推动农业市场主体队伍不断壮大,全省农业市场主体39.16万户,新增19.59万户,占全省新增市场主体的20.47%;培训高素质农民5万人,全省龙头企业达到2850家,全年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5个,新申报国家示范社83个,新评选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24个、示范县5个。
美丽乡村上台阶
幸福生活乐开怀
2022年,我省紧紧围绕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改善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推动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努力让农民就地逐步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我省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农村改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2022年改善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十件实事实施方案》等,实现理念大转变、政策迈大步、质效大提升,调整优化农村改厕15条政策措施,务实推进农村改厕和问题整改,落细落实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一系列整治政策,持续聚焦“路、水、暖、网、链、废、机、田、证、险”等,全面改善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平安农机创建、村容村貌提升五大行动,全省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水平全面提升;协同推进农业农村领域环境污染防治与温室气体减排,天蓝、水碧、土净的美丽乡村建设更上新台阶,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2022年年底,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四批20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第二批98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名单,我省阳泉市郊区西南舁乡咀子上村、长治市壶关县石坡乡南平头坞村等6个村和大同市灵丘县红石塄乡、晋中市榆次区乌金山镇、临汾市永和县乾坤湾乡3个镇(乡)入选。截至目前,全省共有39个村、6个镇(乡)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乡)。
激发乡村治理新活力。2022年,我省以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为统领,加强部门协调、机制创新、试点示范等工作,大力推行网格制和村党组织书记星级化管理等方法推进乡村善治。启动省级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创建,联合中国移动开展数字赋能乡村治理试点。
2022年,全省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基本实现全覆盖;19.3万搬迁脱贫劳动力基本实现稳定就业;乡村振兴衔接资金55.49亿元用于支持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产业周转金50%安排到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启动脱贫地区产业帮扶到村到户增效增收行动,全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预计12406元,增长15.1%……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正在三晋大地上绘就一幅幅生机勃勃的壮美画卷。
受益群众说
看着眼前平平展展的高标准农田,大同市阳高县东小村村民尉建民倍感欣慰:“以前这片地叫滚牛坡,就是牛也站不住脚的意思,现在‘铁牛’满地跑,这都是因为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人背牛驮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感谢政府实施的高标准农田项目,给咱老百姓办了大好事。”近年来,阳高县统筹高标准农田、机田证试点项目建设,突出示范引领、生产托管,实现效益倍增,项目区灌溉水利用率提高30%,耕地质量提高0.5个等级,土地增效变成“高产田”。
临汾市襄汾县古城镇关村村民董巧玲靠着家传的“八大碗”手艺,成了村里的致富能手。2022年11月,她注册了“晋福临”商标。一进腊月门,她就忙着制作独具特色的“关村八大碗”,她说:“现在国家政策好,村干部带头干、出点子、跑贷款,只要有一技之长又肯吃苦,大家都能致富。去年腊月我的‘八大碗’卖出去800多份,今年一到腊月就接了不少订单,预计能超过3000份。”
晋城市泽州县川底镇二十里铺有八百亩黄芩种植区,大型药材起根机来回穿梭,工人们手脚麻利,娴熟地将一根根黄芩收集起来准备装袋发货。村民张荣拽说:“我们村好多人都来拾黄芩了,拾一天能挣80块钱呢。种黄芩、收黄芩增加了我们的收入。”二十里铺有千亩连翘种植基地,2022年村里又积极发展黄芩产业,切实解决了冬闲时节周边村民的务工就业问题。(王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