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财政在促进经济发展、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等方面作用突出。

  为有效应对当前财政经济形势,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经济调节,探索利用财政收支、国资运营、减税退税、项目投资等方式,在跨周期、逆周期、长周期调节上拿出更多管用招数。

  2023年,我省财政工作将如何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用好政策“工具箱”,管好政府“钱袋子”,实现加力提效的目标?

  今年的财政收支盘子有多少?

  按照1月12日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山西省2022年全省和省本级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全省和省本级预算草案的报告》,2023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26.59亿元,比2022年完成数增长5%。其中,税收收入2968.79亿元,增长10.1%;非税收入657.8亿元,下降13.2%。

  2023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540.99亿元,增长14.4%。主要项目安排情况是:教育支出957.14亿元,增长17.3%;科学技术支出115.42亿元,增长18.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36.8亿元,增长15.3%;卫生健康支出466亿元,增长13.8%;节能环保支出267.6亿元,增长10.4%;城乡社区支出424.14亿元,增长15.3%;农林水支出686.61亿元,增长15.2%;住房保障支出181.92亿元,增长8.5%。

  省财政科学研究院专家告诉记者,今年预算安排原则,首先是坚持科学合理预计收入,充分考虑我省能源产业比较优势,以及转型发展良好态势,既积极进取又留有余地。同时,坚持小钱小气、大钱大方,将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作为预算安排首要任务,在压减一般性支出的同时,增强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财政管理将更加精细化,实施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不断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坚持底线思维,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有效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确保财政经济健康平稳运行。

  着力落实加力提效的财政政策

  20多台大型机械轰鸣作响,200多名工人热火朝天地忙着建设。开年以来,阳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园项目工地一派繁忙景象。该项目是今年的省级重点工程,基础投资10亿元,打造以电子信息、智能终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题的特色产业园。项目全部建成运营后,预计每年可带动投资35亿元,年产值达到40亿元。

  激发创新活力,助推经济复苏,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显现在众多的大型建设项目上。

  省财政科学研究院专家解释:

  “加力”,就是要适度加大财政政策扩张力度。在财政支出强度上加力,统筹财政收入、财政赤字、贴息等政策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在专项债投资拉动上加力,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适当扩大投向领域和运作资本金范围,持续形成投资拉动力;在推动财力下沉上加力,持续增加转移支付力度,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

  “提效”,就是要提升政策效能。主要措施有: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增强精准性和针对性,着力助企纾困;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绩效,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效带动扩大全社会投资,促进消费。

  财政工作将从哪几方面着力?

  技术改造资金5.9亿元、特色专业镇培育资金5亿元、农业保险保费补贴11.9亿元、再担保集团新增资本金6亿元、“爱心消费券”省级资金1.4亿元、省国资运营公司等12户企业注资147.9亿元,专项债券198.8亿元用于235个成熟度高且经济效益显著的项目……数千亿的宝贵财政资金如一股股“甘泉”,正按照预算的指引,有条不紊地流向经济发展的“沃野”。

  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聚焦当前财政重点任务,全省财政部门将认真做好五个方面工作:

  更大力度保持财政平稳运行。优化减税降费工作,确保国家和我省的各项税费支持政策落实落细。在此基础上,坚决杜绝擅自出台各类税收优惠政策,纠正变相减免税行为。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格执行各项经费开支标准,确保“三公”经费预算不超过上年度。进一步加大财力下沉,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推动建立县级财力长效保障机制。

  更强担当支持高质量发展。制定2023年大事要事保障清单,全力保障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加强政策创设,加大资金统筹,支持市场主体倍增“十大平台”“两个转型”等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支持首批特色专业镇加快主导产业培育发展。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科技攻关投入,持续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大力培育链主企业,支持重点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持续打好“技改资金+3毛钱电价+政银企合作”组合拳,努力放大政策乘数效应。设立开发区中小企业园区建设专项资金,着力促进相关企业进入开发区。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规范化股改、上规升级、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相关企业高质量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更加精准增进民生福祉。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公共财政优先保障领域,确保支农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持财政投入稳定,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加大财政支持美丽乡村建设PPP试点项目推进力度,按照年度建设任务建成约600个美丽乡村。全力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推进普惠性学前教育扩容提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支持县域普通高中建设,适当提高省属高等院校基本支出生均拨款标准,支持高质量实施国家和省级“双高计划”,加快建设“双一流”高校,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打好减税降费、援企稳岗等政策“组合拳”,积极促进就业增收。全面推进临床专科、重点医学实验室和卓越医学团队等方面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和农村养老服务能力水平。稳妥做好社会保障政策提标扩围,合理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优抚对象、困难群众救助等补助标准,扩大残疾人两项补贴范围,对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给予相应的救助。积极稳妥推进我省社会救助制度城乡统筹,加快实现城乡救助服务均等化。

  更实举措防范化解风险。健全完善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处置的工作机制,确保基层“三保”不出问题。坚持“开前门、堵后门”,加强融资需求端管理,严禁以任何方式新增政府隐性债务。压实专项债券项目单位偿债责任,确保法定债券不出现任何风险。加强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治理,将党委决策作为融资平台公司融资前置程序,支持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融资,加快推进市场化转型改革。

  更快步伐推进财政改革。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继续推进分领域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深化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改革,推进税制改革,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进一步加强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健全完善预决算“编制+批复+公开”的闭环管理模式,持续打造“阳光财政”。(马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