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林多次被评为国家、省、市“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员”,2010年被授予“忻州市十佳科技工作者”,2011年被授予“第六届山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012年被授予“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3年被授予“山西省十佳中青年优秀科技工作者”,2018年2月被授予“2017年度全省‘三品’工作突出人员”,2019年被评为“2018年度全国绿色农业十大杰出人物”,2019年被授予“山西省三八红旗手”,2019年被授予“2018年度山西省‘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2019年被评为“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个人”,连续多年被授予“全国优秀绿色食品检查员”和“全国有机产品优秀检查员”等荣誉称号;2020年荣获“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2021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1年8月当选忻州市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2018年1月当选山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我还得把我所学的东西教给更多的人呢。”临近退休,杨秀林依然闲不住,连续几天都在赶场,为各地的农业技术班培训辅导。

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了三十多年,作为忻州市绿色农产品发展中心主任的杨秀林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现代农业早已不是简单的体力活,没有技术可以说寸步难行,“几十年时间,农业技术升级换代频率越来越快,农民只有跟上农业技术的发展,才能从土地上收获更多,农村的前景也才能越来越好。”

大学毕业回乡服务“三农”

杨秀林出生在忻州市繁峙县一个普通农村,对农业和土地有着天然的眷恋。

1983年,从山西大学生物系毕业后,杨秀林回到忻州,投入到基层一线农业技术推广以及“三农”服务的工作中。杨秀林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民希望依靠自己的劳动摆脱穷苦。但忻州农业资源的现状,也仅限于满足农民温饱的需求,依靠传统农业致富,在很多人看来是天方夜谭。因农业生产效率低,人们常说“种粮致富难,不亏就行”,这种观念让杨秀林感觉很难受。

三十多年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杨秀林一直在寻找一个方向,从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的预测防治,到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再到农业科技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我不能总让老乡在效益低、不赚钱的情况下长期生产。”杨秀林后来发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概念开始出现在各大城市农产品的标签上——她和伙伴们终于发现一条能带领老乡通过土地发家致富的“捷径”。2010年12月,杨秀林走马上任忻州市绿色农产品发展中心主任,专职负责忻州市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工作。

在她的带领下,忻州市“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简称)产业发展特别是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增长了688倍,无公害养殖场的认定更是突破了“零”。忻州市有效用标绿色食品产品从2010年年底的2个增加到2021年年底的485个;绿色食品原料基地从2010年年底的0.15万亩增加到2021年年底的绿色食品产地174.15万亩;无公害养殖场的认定更是从2010年的“零”发展到2021年年底的93个。

打响绿色战疫从田间地头开始

“绿色、有机、无公害,这些都是技术,需要转化成钱,撑起老乡的腰包!”2018年,杨秀林到五寨县新寨乡石庙村做起了第一书记。

村子里来了一位女书记,懂农业技术,懂作物生长,更懂农民。很快,石庙村委会被村民围了起来,大家陆续来见杨秀林,聊着乡村特色经济,更渴望能让农村特色产业闯出去。

五寨县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丘陵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水资源丰富,长期以玉米、马铃薯、杂粮等粮食作物种植为主要产业,有“中国甜糯玉米之乡”、晋西北“米粮川”的美誉。杨秀林说,这里得天独厚的气候,正是天然的绿色种植基地。

在任期间,她进企入户,宣传惠民政策、培训农业技术,为农产品企业和合作社出谋划策、为村民联系良种,组织村民整治村容村貌、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当地的一家企业在她指导下生产的真空软包装糯玉米穗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更可喜的是在产业的辐射带动下,近两年五寨县的甜糯玉米生产企业兴起了绿色生产、绿色认证热潮。在杨秀林不懈的努力下,2021年年底,五寨县的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合作社发展到17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合作社发展到26家,7家共4.0705万亩甜糯玉米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占到全县的80%以上,全县5万亩甜糯玉米年可增收0.9亿元至1.35亿元。

“虽然我现在不再担任第一书记了,但与当地村民一直保持着联系,经常会就农业技术方面的问题进行交流互动。”杨秀林说。

实现乡村振兴她从不缺席

回到忻州市后,杨秀林以甜糯玉米为突破口,在各方支持下,加快推动忻州市其他品类小杂粮申请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截至目前,忻州市共推广绿色有机甜糯玉米原料标准化生产技术20万亩,辐射带动30余万亩;绿色食品谷子22万余亩,带动发展优质谷子60多万亩。“以前人们以吃饱为主要诉求,现在则是吃得健康、吃得安心。”杨秀林说。在杨秀林看来,忻州以小杂粮为主的农业品类,加上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业技术与标准的赋能,或许会改变整个地区的农业面貌。

忻州市种植的杂粮有四大类20余个作物种类,常年种植面积350万亩以上,占忻州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近一半,约占山西省的1/4;总产量达6亿多公斤,约占山西省的1/3。其中,红芸豆、藜麦种植面积与产量均占到全省的80%以上、全国的1/3以上;谷子、糜黍、甜糯玉米等面积和产量位居全省第一;莜麦、马铃薯等位居全省第二。因此,忻州被中国粮食协会命名为“中国杂粮之都”,忻州杂粮也成为农业农村部等九部委确定的以“整市域、全品类”创建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近年来,忻州市也把杂粮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抓手,制定产业规划、建成杂粮园区、创建全国杂粮市场、打造杂粮出口平台,希望以此来拉动地方经济,促进百姓增收。据忻州市农业农村局统计,截至2020年年底,忻州市共发展年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的杂粮加工企业165家,吸收带动种植户55万余户,杂粮商品率达到70%以上。

退休后想继续干老本行

“实话实说,我们也没有想到,小杂粮能有今天。”杨秀林介绍,在更多社会力量进入农业领域共同推广忻州杂粮的背景下,农业技术工作者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动力。

2020年以来,我省紧抓国家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战略机遇,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推动培育山西绿色优质农产品成为“圳品”主动对接“圳品”,在杨秀林看来,是忻州的一个机遇。“实现乡村振兴,建立标准体系是关键,标准化生产才能带来规模化,有了规模才能进入市场。”她认为,建立标准体系,比如对种植的垄宽、温度、时间统一要求,才能提高产品质量,进入市场后才能拥有话语权。而“圳品”主要是指符合“供深食品标准”规定和“供深食品标准体系”要求且通过供深食品评价与合格评定的食品和食用农产品。“通过直供深圳,引领带动提升全省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建设。”为了在全省范围开展“圳品”认证工作,年近花甲的杨秀林再次披挂上阵,以饱满的热情接受了这项全新的工作。在她的带领下,忻州市有7个企业的11个产品获得“圳品”认证,成为这项工作的领头雁。

近几年,在做好“三品”“圳品”等农产品认证工作的同时,杨秀林还在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及现代农业标准化生产上下起了功夫,执笔或参与编制了《无公害红小豆生产技术规程》《大田辣椒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绿色食品鲜食糯玉米生产技术规程》等十几部地方标准,均由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或忻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颁布发行,为忻州乃至全省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操作规范。

“下一步,我会继续研究有机旱作农业的标准化与规模化。”杨秀林表示,虽然她马上到60岁就要退休了,但她还会用好国家注册有机食品认证检查员的身份,继续研究和推广好有机绿色农产品。

记者手记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黄土地上托起“绿色食品”的梦想,种植、耕作、扶持,每一次传统的传承,都需要又一次从根上的革新。三农“巾帼”驰骋在田野里,有着她的木兰精神,心系家乡、心系农民、心系农作物,在那片黄澄澄的土地上,是从未改变的村庄初心。小玉米,大产业。绿色食品行进的征途中,颗颗都是农业人的心血。(孙佳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