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全力打造文化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续写“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的新篇章。
  对于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山西来说,要谱写什么样的新篇章?如何做好黄河、长城、太行三篇旅游大文章?在山西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山西省人大代表、省旅发委主任盛佃清做客新华访谈时,道出了他的思考。
  精彩观点
  你对于山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哪些思考?
  山西要深挖文化旅游资源,并将这一资源转变成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政府工作报告》把全力打造文化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作为十个“全力”、十个重大工作安排之一,可以说是高度重视。这也正是符合、顺应山西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过去说到山西,大家都说有煤矿、矿产资源,没有把文化、历史、旅游、自然生态当成资源。实际上从转型的角度,从资源越挖越多、越挖越亮、越挖越好的角度来讲,可持续的就是文化旅游资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家首先要转变资源观。
  但这还不够,因为资源不等于产品。在资源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加强市场主体的培育,来实现资源向产品的转变。
  如果把原始的资源就当产品来对待,充其量只是一个初端、不合格的产品。没有吃、住、行、游、购、娱,没有前瞻性的闲、情、趣、研、学等功能的配套,它就不是有市场竞争力的好产品。
  对山西来讲,现在有资源,但还没有变成好的产品。
  旅游资源要经过加工、改造、提升,才能符合现代旅游市场、现代消费需求、现代游客需求。特别是从观光游转向休闲游、体验游重大转变的要求上,需要我们培育市场主体,需要市场主体有活力、有专业素养,要公司化运作,要市场化运行,要专业化运营,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这是提升景区品质的要求,适应现在旅游市场的要求,也是山西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实现资源到产品的转变,山西将怎么做?      
  山西文化旅游产业要打出一套组合拳。

  在培育市场主体的过程中,2017年山西149家重点景区景点都进行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目的就是要激发市场的活力,适应市场的要求。
  在这个基础上,山西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把全国乃至世界的旅游战略投资者以及先进的资本、管理、理念、技术引到山西来。山西文化旅游资源禀赋,需要好的操作主体去开发、加工、提升,这才能让山西的旅游上一个档次,进入一个新的局面。
  此外,旅游供给端方面,我们要构造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包括基本的要件,如资源、市场主体、市场、消费,最终提供适合游客需求的、高质量的产品。
  以道路建设为例。根据初步考虑,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的主体区大概有5千多公里的旅游路建设,关联区旅游路的支线、循环线大概有7、8千公里,这样总共有1万多公里的旅游路网建设先行。打通了道路,打通了“最后一公里”的瓶颈,形成干线串联、支线循环、面上成网的“城景通、景景通”的路网格局,形成涵盖整个资源点、景区点、产品点的路网,满足现代消费的要求。
  政策供给方面,我们也在积极的谋划和探索,如出台5A级景区、4A级景区以及旅行社的奖励政策,吸引游客来山西旅游,还有在土地、财税、市场、发力主体方面的政策支持。
  这些形成了一套组合拳,形成推动供给侧改革的合力,提升供给的能力和水平,最终使文化旅游这一现代产业产生经济价值,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接下来山西文化旅游产业将有哪些发展“小目标”? 
  山西要实现具有世界眼光、国家名片、山西特色的定位目标。 
  大的角度来讲,接下来的五年,文化旅游产业在全省的GDP贡献率要提升3个百分点。
  形象的目标是要把山西打造成一个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全域旅游目的地。
  具体来讲,我们要打造一批5A级景区、4A级景区,打造一批国家级的旅游度假区,还要叫响“夏养山西”这个康养品牌,建成山西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定位上,山西要在全国旅游格局中,实现具有世界眼光、国家名片、山西特色的目标。
  如今,山西的旅游进入了新阶段,要迈向新时代。山西的旅游资源丰富,全省关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已经形成了共识。现在需要的是广大旅游投资者、专家、学者,包括媒体,对山西的旅游予以关注。
  山西必将成为旅游投资的沃野、旅游事业发展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