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国榕:开发地下空间储能 推动能源革命向纵深发展

  我省废弃煤矿腾出的地下空间十分巨大,为发展地下空间储能创造了优势。持续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因势利导大力发展我省储能技术,蹚出一条符合山西实际的“绿色能源+新型储能”的新路子,是应对能源结构调整、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

  民革山西省委会建议,一是集中力量开展地下储能技术研究和商业化应用。科技部门尽快、尽早设立重大科技项目;我省联合中科院及相关产业部门,加强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建设相应的地下储能示范工程并加以应用推广。同时,探索研究可行的储能财税支持政策。深入研究储能投资补贴、税收抵免、无息贷款等财税支持政策的可行性与合理补贴标准,充分调动储能投资的积极性。二是因地制宜开展地下储能试点。在朔州、大同等地可选择地质条件好的地区开展引黄水资源的地下抽水蓄能试点,一方面可充分用好分水指标,另一方面可同步解决地下水污染和地质安全隐患等系统问题。在其他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开展地下重力和压缩空气储能试点。重力储能技术相较于传统电化学储能,具有安全、储能容量大、对环境影响较小等优势;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目前已经较为成熟。(张毅)

  尹江鳌:加强金融服务 助力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全省各界通力协作下,我省稳经济政策效应持续显现,但信贷投放难与企业融资难并存,信息不畅、动力不足、需求不旺等堵点有待进一步疏解。尹江鳌委员建议,多措并举加强金融服务,助力高质量发展。

  尹江鳌委员建议,把政策更好地“落下去”。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部门借助新闻发布会、主流媒体等,及时发布解读政策。政府及相关部门引导市场主体及时关注并用好政策,快速全面享受政策红利。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拟出台政策效果评估,强化跟踪督查。把平台更好地“用起来”。完善常态化政银保企对接平台机制,巩固拓展至更多部门、行业、市域。金融机构应主动向信用信息主管部门反馈数据需求,推动提升信息标准化水平。及时更新业务流程指南,推广一网通办。把项目更好地“建起来”。抢抓资源型经济转型等机遇,聚焦同步推进“两个转型”,加强项目储备建设。强化土地、技术、人才等要素保障,完善政策性担保、贴息、风险补偿机制,积极争取险资入晋。不断优化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邓伟强)

  闫卫平:强化科技创新驱动 培育产业新动能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如何用科技创新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民盟山西省委会建议,瞄准未来科技攻关路径与方向,探索建立专利导航决策机制,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转化工程,针对性地开展产业链技术攻关,推进全省重点产业链及相关企业跨越式发展。发挥山西资源禀赋、地理区位和发展潜力优势,建立跨区域、多层次的科技与知识产权合作工作机制,着眼产业转移承接,构建科技与知识产权区域融合发展新模式。加强部门联动,完善科技与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提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转化率和科技项目实施率,助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聚焦煤炭绿色开发利用,依托全省重点产业链,打造一批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知识产权大数据为支撑的产业链创新平台,积极申报设立国家级新能源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加强能源研究、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合作交流,强化新能源产业对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李全宏)

  郭颖:盘活存量资产 稳投资促增长

  通过市场化方式盘活交通、水利、能源、产业园区、仓储物流、市政设施等领域的闲置或低效存量资产,能拓宽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的渠道,加快沉淀资金回收,有效补充增量资金的不足,对扩大有效投资、促进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具有重要意义。

  郭颖委员建议,各级政府加快清查各领域资产权属、资产价值、债权债务、盈利能力等基本情况,并对立项、用地、环评等手续进行全面完善,提出相应的盘活路径;专业机构提前介入存量资产盘活项目筛选,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帮助提高工作效率和合规性,使存量资产尽快具备盘活条件;各级政府在盘活存量资产时,优先选择优秀的合作方或受让方,充分论证盘活后的运营方案,保障并督促受让方做好运营管理;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资产规模与质量、盘活目标等,采取多模式并举的方式,甚至可以针对重点资产采取1种以上的盘活模式进行规划;建立协调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和政策衔接,协调解决共性问题,选择有代表性的项目开展盘活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组织行业管理部门等开展业务培训,宣传典型案例,提高操作水平。(李炼)

  张云鹏:践行“两山”理论 推进我省林业高质量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我省在林业政策体系、生态治理、林地管护、植造机制、森林经营、林长制改革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林业已成为助力经济转型和促进富民增收的新引擎。

  民建山西省委会建议,坚持国土绿化增“绿”。扎实推进“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和治理,深化国土绿化彩化财化行动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实施产业升级添“绿”。建设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支持打造一批特色林产品和林业品牌。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深化创新驱动兴“绿”。加大重大科技攻关力度,健全林草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成果转化。培养引进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持续推动国家林业“乡土专家”遴选。探索林业碳汇助“绿”。出台碳汇发展规划,编制林业碳汇技术标准。建立山西省林业碳汇示范点。依托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建立山西分支机构。引入第三方机构评估,挖掘林业碳汇交易潜力。推动数字林业保“绿”。统筹布局全省数据采集设施设备,构建全省天空地人和点线面一体化的综合监测体系。聚合数据,建立智慧林草大数据平台、林草产业服务平台,推动林草产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高建华)

  王岫:以服务外包助推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发展

  服务贸易作为新的外贸发力点和经济增长极,对于拉动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意义重大。我省可挖掘的跨境贸易市场主体空间很大,应当借助数字经济发展的大潮,依靠良好的工业基础、软件基础、人才储备,着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

  王岫委员建议,一要充分挖掘、培育服务主体,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政府搭建平台,将我省传统优势产业同软件开发行业充分结合,剥离一些知识密集型服务。同时,完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注重离岸服务外包发展的顶层设计,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同工业制造业企业建立合作联盟。二要联合智库,整合各方力量,解决“能不能”的问题。应尽快寻求与专业机构合作,对我省服务贸易现状进行全面深入调研,明确重点领域,制定发展规划,同时整合全国和全球外包数据资源,开展外包产业研究,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提供支持。三要聚焦重点,利用优势产业,解决“行不行”的问题。可以借鉴大庆模式,通过优化流程和重组产业链,把煤、焦、冶、电等传统优势产业纵向和横向的服务外包业务释放出来,既可以改变大型龙头企业“大而全”的格局,也可以把释放出来的外包产业作为新兴产业集中培育扶持。(闫杰)

  焦斌龙:数字赋能中小企业 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中央和地方都在加速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信部专门出台《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江苏、广东等制造业发达地区已初步构建格局,而我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整体态势尚不明朗,存在支持政策不优、典型引领不足、平台支撑有限等问题。从省级层面顶层设计,启动我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升级改造工程,既是我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所需,也是着眼未来提前“布局”所需。

  民进山西省委会建议,一是以政赋能创优转型营商环境。借鉴国内发达地区先进经验,研究制定出台《山西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升级改造行动实施方案》,加大对中小企业转型纾困的帮扶力度,持续打造“三无”“三可”营商环境,形成“企业主动+政府支持+金融助力+人才支撑”的工作机制。二是以点带面强化转型标杆引领。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领域数字化进程中,树立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转型典型标杆,带动我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转型发展。三是以链成片加速转型平台搭建。在11个市设立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搭建本土数字转型平台,布局流量型数据产业链条,以公开、少费、共享的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刘瑞强)

  张漓雅:构建全方位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

  建设养老服务体系,关系民生福祉。张漓雅委员说,建设符合老年人需要、居家社区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迫在眉睫。

  农工党山西省委会建议,坚持高起点规划,推动市、县加快编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优化资源配置,纳入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强力推进。坚持高保障底线,探索养老领域多元化服务供给。将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发挥公办及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托底作用,加快建设完善一体化社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全面推广长期护理保险,实行多元化缴费模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坚持高水平融合,推行医养结合一体化发展模式。细化、优化促进医养结合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规定,鼓励省市综合医院、县级医疗集团将服务延伸至养老机构。保障医养服务人员工资待遇。支持中医院开展医养结合工作。坚持高质量服务,提升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能力。依托中高职院校,培养培训人才。建立资格认证、职称评定体系。完善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薪酬增长等激励制度,打造一支稳定的年轻化、专业化、职业化养老服务队伍。(高建华)

  柴宝峰:提升生态碳汇能力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研究表明,生态系统碳汇远高于工程封碳,而且成本低、效益高。目前我省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3.57%,为我省依靠生态系统碳汇提供了现实土壤。但仍然存在现有植被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不足、效益不高,碳汇经济不成规模、缺少市场,企业参与渠道不畅、能力不足等问题。

  柴宝峰委员建议,一是立足现有森林资源优势,发展经营性碳汇项目,创新性培育林业碳汇市场。成立碳管理专门机构,完善和创新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机制。推动金融机构积极支持林业碳汇项目。二是探索新型碳汇交易模式,在碳排放重点企业和林业碳汇部门之间设计合理的碳汇交易模式,严格压实碳排放履约责任。三是提高现有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夯实高质量发展生态根基。制定科学的抚育改造方案,提高我省西北部和北部大量分布的刺槐林和杨树林的碳汇能力。四是发展“负碳经济”,助力“工业固碳”产业。充分利用我省矿产资源开采加工产生的尾矿砂和工业废料中丰富的镁、钙等资源,在低能源成本条件下收集CO,生产出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五是发展“富碳农业”,推动“农业固碳”产业。(曹婷婷)

  梁清燕:锚定农业强国目标 推动农业特优高效发展

  山多地少、地貌多元、气候多样,发展“特”“优”农业是我省全方位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进方向。

  九三学社山西省委会建议,要聚焦生产品质,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广绿色有机认证,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追溯和信息发布制度,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要聚焦园区建设,在特色优势区布局省级农业产业园,推进农产品加工向产地下沉,向园区集中,出台优惠政策推动园区提档升级,并在农业环保、冷链等基础设施方面加大投资力度。要聚焦技术创新,支持物联网等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发展智慧农场、数字田园、数字灌区、智慧节水、智慧农机等,分项调整设立优势农产品研究院,支持各类科研机构紧盯农业科技前沿自主选题开展研究。要聚焦品牌营销,全面实施“有机旱作·晋品”品牌营销战略,通过实体化市场化运营,建立“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经营机制,提高我省有机旱作农业的行业话语权和市场影响力,引进一批农业产业链头部企业,支持重点龙头企业成为联农带农力度大的“链主”企业,让广大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李全宏)

  王国华:加大文物保护力度 彰显文化强省自信

  具有得天独厚的文物资源,是我省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我省不同程度地存在文物保护政策不到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力度不大、文物活化利用不足、行业人才断档严重等问题。

  王国华委员建议,坚持政府主导,落实政策供给,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各级政府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文旅产业发展规划。借助社会力量,做好保护利用,搭建文物领域跨界合作平台,让文物和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物活化利用,赋能乡村振兴,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民俗文化活动,对我省乡村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将革命老区的红色文物,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精品项目。挖掘文化内涵,推动文旅融合,创建山西文物保护示范村镇,实施“互联网+三晋文明”工程,建设山西文物资源数据库;利用新媒体短视频等宣传方式,构建传播山西灿烂文明、历史文化的媒体矩阵。加大扶持力度,壮大匠人队伍,加大对古建匠人群体的关注;建立老艺人档案,给予专项补贴;建立政、校、企三方合作机制,加快高校、高职院校学科专业建设;建立文物保护行业产教融合联盟;组织传统匠人走进学校和企业开展培训,打造文物保护行业人才“蓄水池”。(要佳)

  李剑英: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赋能市场主体倍增

  过去一年,省委、省政府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着力打造“三无”“三可”营商环境,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五有套餐”全面落地,全省营商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今年开展市场主体提升年活动,促进市场主体倍增量质齐升,更需要良好的营商环境来支撑和保障。

  山西省工商业联合会建议,认真落实中央、我省关于稳经济、稳主体、促投资等各类惠企政策,让市场主体渡过难关,茁壮成长;探索数字营商体系建设,全面应用数字化手段,聚焦场景打通,推动涉企服务一体化,全面深化“一网通办”建设;实施优质企业培育行动,加强“四上”企业龙头培育,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规上企业数量稳步增长;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依法保护企业家人身财产安全,同时加强数字经济领域产权制度建设;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推进营商环境向更好、更宽松发展,完善要素保障、产融对接等机制,形成亲商、安商的良好氛围;在全省开展民营企业评价县域营商环境工作,把企业感受作为第一感受,让市场主体有“发言权”,对服务和环境有“评价权”,让民营企业办事“有门”、发展“有路”、解困“有家”。(李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