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7日,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曲村小麦开镰。 臧延生摄

晋中市太谷区阳邑乡阳邑村风景如画。孙泰雁摄

山西农业大学教授李步高主持培育的“晋汾白猪”实现了种猪国产化的重大突破。本报通讯员摄

乡宁县关王庙乡塔尔坡古村神仙峪“柿”业兴旺。梁建法摄

  2022年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确定了“三农”工作的重点任务为“十稳十提”,即粮食生产要稳产量提产能、种业发展要稳优势提地位、农田建设要稳数量提质量、特优产业要稳链条提效益、主体培育要稳预期提实力、乡村建设要稳步伐提水平、乡村治理要稳大局提能力、农民增收要稳势头提速度、防范返贫要稳机制提后劲、恢复重建要稳秩序提信心。

  年终岁尾,一份令人满意的“三农”成绩单摆在面前。2022年前三季度,全省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92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4.6%;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71元,增长6.7%,快于全国0.3个百分点;粮食喜获丰收,总产单产再创历史新高,粮食增产超过8亿斤,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奠定了坚实基础。全省农业高质高效发展,乡村宜居宜业治理有效,农民收入增加、幸福感获得感持续提升…一幅秀美和谐、物阜民丰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在我们面前铺开。

  建良田 育好种

  粮食产量创新高

  “今年粮食大丰收,我的5400亩玉米绿色高质高效核心示范区来了山西农业大学教授郭平毅、山西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研究员张中东等好多专家,大家都到田里见证今年的玉米丰收。玉米亩产达到了1151.86公斤,根据市场价格1.4元/斤,亩收入能达到3225元,真正实现了创高产、夺丰收。”2022年12月30日,陈益君说起粮食丰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陈益君种粮,可不是小打小闹。他的田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寿阳县英雄故里尹灵芝镇大垴村,注册资金2500万元,总投资2亿元,占地面积1000亩,是一个集肥料研发、生产、有机旱作示范种植、乡村旅游为一体的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新型现代农业综合体。

  作为一名新农人,陈益君深知粮食丰收离不开科技助力,其公司与山西大学、山西农大、华南农大、北京华丰等科研院所展开合作。2022年,公司试验田种植的250余亩青薯9号,亩产达到4320.5公斤,其中商品薯平均产量3672.3公斤,加工薯产量648.2公斤,根据市场价格商品薯1.34元/公斤,加工薯0.9元/公斤,亩产可达5504.2元,实现了寿阳土豆的历史最高产。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粮食丰收的重要保证。2022年,我省印发《山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并相继出台一系列制度、办法和实施细则使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同时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要点、项目管理资料规范等指导基层农田建设高质量发展。

  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省全年建成高标准农田近300万亩,完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5万亩,夯实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22年,我省粮食总产量1464.3万吨,比上年增加43.05万吨;单位面积产量4647.9公斤/公顷,比上年增加118.83公斤/公顷,双双创历史新高,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去年,我省在阳高等6县开展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和粮食产能指标交易试点,探索拓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来源的新途径。长子县EPC+ O模式高效建设高标准农田典型做法、朔城区以稻治碱改良盐碱地的做法受到中央和地方媒体关注。

  对于高标准农田建设,老百姓赞不绝口。灵石县梁家焉乡农民梁志远高兴地说:“以前我们种的那就不叫地,叫坡,现在才叫地呢,又平又展。”五寨县小河头村村民李美小说:“没有实施高标准农田之前,收玉米需要雇好几个人,几天下来得花一两千元,现在地平整了,大型机具能进去了,种收轻松了、产量也高了……”

  好儿要好娘,好种多打粮。种子作为农业的“芯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2022年12月22日,冬寒料峭,运城市黄汾百万亩粮食基地却是一片绿意盎然,青青的麦苗随着微风摇曳。在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夏县王学家庭农场,种植有黑小麦、强筋小麦、富硒小麦等优良品种,农场主谷王学正忙着给18个小麦新品种试验田、示范田追肥,同时用10台绞盘式节水喷灌机给麦田浇透水,确保2400多亩优质小麦来年丰收。

  北方的冬小麦正在越冬,而南海之滨的海南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正值忙碌的育种高峰期,我省100余名科研人员活跃在这里,玉米、大豆、酿造高粱、西葫芦等联合攻关课题组首席专家正带领团队开展育种。科研人员身上裹着白大褂、肩上挎着工作包,顾不得热、顾不得累,忙着进行材料选系、组合测配、南繁加代等工作。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粳型晚熟酒用高粱育种”岗位专家平俊爱说:“阳光越强,对高粱授粉越有利,所以必须冒着酷热加紧干。如果错过最佳授粉期,育种周期就要延长一年。”

  田边的记录表格在风吹日晒中变了颜色,育种人的脸、手也被晒得焦黑,但他们无怨无悔。

  2022年,省农业农村厅牵头启动了大范围的良种联合攻关项目,围绕玉米、小麦、大豆、谷子、酿造高粱、马铃薯6种农作物和牛、羊、猪3种家畜,聚焦种业“卡脖子”关键技术,联合省内外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科研院校、种业企业,开展良种联合攻关。

  12月17日,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刘志杰来到海南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调研,他说:“科研育种要聚焦‘三品’破题,一是品种培优,把品种作为种业的核心;二是品质提升,把品质作为农业的根本;三是品牌打造,重塑山西育种团队形象,在全国南繁基地建设中打出晋字号品牌。”

  抓特优 培主体

  农民收入持续增

  2022年12月15日—18日,“有机旱作·晋品”走进海南冬交会,21家品牌企业带着黄花、小米、黄芪、陈醋、苹果等“有机旱作·晋品”品牌产品亮相,展示了我省有机旱作农业和特优农业发展成果。“宁化府陈醋”“云小萱黄花酱”“东方亮小米”等特色农产品达成销售意向300多万元。

  12月23日,四川成都,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临汾市曲沃县南林交莲藕、朔州市平鲁区红山荞麦分别进行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推介。脆生生的现做藕盒、香喷喷的荞麦面和热情的蓉城人民撞了个满怀,健康养生、唇齿留香的山西特优农产品让“天府之国”的乡亲连连称赞。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我省坚定实施农业“特”“优”战略,有机旱作农业迈出坚实步伐,五大出口(商贸)平台实现突破,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稳步推进,“有机旱作·晋品”省域农业品牌首批遴选66个品牌,“晋·享天然,品·味出色”叫响全国,山西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根基更加夯实稳固。

  产业兴农、品牌富农。在朔州市怀仁市金沙滩羔羊肉业股份有限公司,外面凛冽的寒风也挡不住工人们的生产热情,随着春节来临,羊杂割、羊火锅、筋头巴脑等人们喜爱的“预制菜”每天成批量地从这里出发,走向全国各地人们的餐桌。目前,公司共有7大系列131种产品,自主研发的自加热怀仁粉羊杂,上市不久就接到了上万件订单。

  怀仁市金沙滩羔羊肉业股份有限公司是集牧草种植、羔羊养殖、屠宰分割、生熟肉加工、产品研发、冷链物流、羊粪有机肥加工于一体的低碳环保、循环式利用、链条式生产的现代化羔羊肉生产加工“链主”企业,上游关联产业涵盖饲草种植基地、基础母羊繁育基地、羔羊养殖基地,下游关联产业有羊粪有机肥公司等,全面实现了“饲草全消化、羊肉全加工、羊粪全处理”的羊产业链循环发展,有效带动了周边老百姓增收致富。

  2022年,我省紧扣“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聚焦粮菜果、猪牛羊等20类单品全产业链,以“链主”企业为牵引,依托优势产区,发展精深加工,延链补链强链优链,全力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开展小麦、杂粮、蔬菜、肉牛、肉羊、藜麦、沙棘、食用菌等8条重点链试点建设;山西生猪被评为全国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清徐高粱、吉县苹果被评为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

  我省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龙头企业发展,农业市场主体队伍不断壮大,规模实力持续增强,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截至2022年11月底,农业市场主体达37.66万户,比2021年增长99.7%;1—11月,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3150亿元,同比增长32.3%。我省出台龙头企业倍增政策措施,统筹整合资金15.89亿元,围绕20类特优全产业链,以全产业链项目建设牵引龙头企业发展;全省各级龙头企业总数超过2850家。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在特优产业和市场主体的带动下,我省农民实现持续增收。去年前三季度,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71元,增长6.7%,快于全国0.3个百分点。

  长治市平顺县依托全国著名中药材“北药”主产区、上党中药材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将中药材产业作为提档做强农业的抓手,强化科技投入,加大龙头带动,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全产业链发展,成功申报“平顺潞党参”“平顺连翘”等多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被工信部、财政部列为重点扶持的全国两大中药材基地之一,中药材产业入选全国产业扶贫十大范例。全县11个乡镇有7个乡镇将中药材作为主导产业,发展中药材专业合作社174家,中药材种植、经营户达到2.6万户,全县中药材种植和野生抚育基地面积达到67.07万亩,年产值达到4.5亿元,直接带动3.5万群众年人均增收4300元。依托“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合作社”梯次增值的多元加工模式,培育山西振东道地连翘开发有限公司、山西正来制药有限公司2家龙头企业,中药材初加工企业12家,初加工专业合作社28家。

  同时,我省制定促进农民增收、稳定菜篮子生产抓落实工作机制,落实全省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制定实施细则,建立台账,按月调度。坚持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紧盯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人群,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截至目前,共有监测对象6.34万户14.34万人,已消除风险的4.68万户11万人;全省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100.8万人,其中省外务工就业18.84万人,提前完成年度任务;小额信贷投放49.78亿元,比2021年增长32.7%;光伏帮扶项目收益14.61亿元,运维覆盖率达到100%,全国第一。

  2022年,我省还健全落实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出台加大力度支持脱贫人口增收4方面30条政策措施,出台联农带农、强农富农、到村到户帮扶、脱贫人口经营性收入持续增长务实举措,真金白银投入,超常举措推进。通过精准化监测、常态化排查、动态化保障、机制化巩固、责任化考核,有效防止因病、因学、因老、因灾、因疫、因生活困难等返贫致贫风险,确保帮扶措施政策落实到村到户。

  颜值高 治理好

  乡村面貌大变样

  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

  春到赏繁花,夏至满眼绿,秋来果飘香,冬临景如画。无论哪个时节,走进襄汾县古城镇关村,你总能看到整洁干净的街道、蓬勃发展的产业、热情洋溢的群众,总想在这个被忠义文化浸润的古老村庄久久驻足。

  关村的美,不仅仅在于外在的颜值,更在于其深刻的内涵。

  当前,关村省级数字乡村建设示范村项目由浙江天演维真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设计,按照数字乡村相关发展战略总体部署,关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实际情况,利用区块链技术,以打造“三农三园”为目标,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关村党支部书记王晋刚说:“我们将立足产业数字化、管理高效化、服务在线化、应用便捷化,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打造绿色、美好、共富新家园。”

  在我省,与关村人民同样有着满满幸福感的父老乡亲不止千千万万。晋中市榆社县云竹镇东庄村村民游映花去年最满意的是乡村振兴的改厕项目:“以前上个厕所得往出跑,厕所里又脏又臭。现在的厕所干干净净,坐便器上垫得绵绵的,坐上挺舒服。今年冬天再不用到院子外面的旱厕里受冻了,我也过上城里人的日子啦。”

  2022年,村干部上门给有改厕意愿的村民详细讲解了改造办法:把旧的全部清理掉,盖起房顶、安上门窗、安上坐便器,把墙刷得白白的,地上再铺上瓷砖,冲便池水深1.8米,冬天可容二桶水、夏天可容三桶水,轻轻一触感应器就冲得干干净净。改厕后在外有排臭气的孔,农家肥也被收集利用起来种蔬菜,“游映花们”都觉得挺满意。

  去年,我省乡村建设不断稳步伐、提水平,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截至11月底,全省新改厕32.5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0%以上,垃圾收运体系覆盖93.4%的自然村,新开工生活污水处理设施633个,其中已建成592个。晋城入选全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支持城市名单,阳曲、武乡、岢岚、万荣被农业农村部表彰为全国清洁行动先进县。

  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从河东大地到雁门关外,从上党之脊到吕梁山上,党建引领我省各地乡村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气加快形成,干部群众同心同向、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日益浓烈,一幅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善治新图景愈加清晰。

  近年来,我省统筹协调职能定位,着力加强顶层设计、机制创新、试点示范,制定《山西省乡村治理试点县和示范村镇创建活动工作方案》,在三类县选出11个县(市、区)、在整体推进县选出11个乡镇、在重点帮扶县选出46个村开展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创建。下发关于开展数字赋能乡村治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国家、省级试点县和示范村镇开展试点,在60个村开展试点。农业农村部简报转发阳泉郊区固庄村“六议两公开”典型做法。石楼县王家沟村、沁县古台村入选第三批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日前,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发布第四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我省晋中市入选“强化党组织领导,推动‘三治’融合”部分。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需久久为功。2022年以来,我省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提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大力开展农村集体经济“清化收”,配合省纪委开展农村集体“三资”贪腐问题专项整治试点。截至2022年11月底,全省共调整完善不规范合同43.34万份,清理率97%以上;确定合理收费事项24万个,为集体增收13.4亿元。全省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超过100亿元;累计培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4.06万人次;实现股金分红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2297个,累计分红12.9亿元。

  拿合同说事,请“五老”议事,为村民办事,用制度管事……在右玉县新城镇南街村采访,听得最多的莫过于一个“事”字。在“清化收”行动中,说事、议事、办事、管事,让南街村的村集体由“房东”变“股东”,有效增加了收入;村集体资产由“死水”变“活水”,盘活了集体资产、促进了农民增收,南街村的面貌实实在在上了一个台阶……

  奋进新时代,砥砺新征程。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走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三晋“三农”步伐。(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