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12150SX00100/2021-00284 | 主题分类: | 科技、教育 |
发文机关: | 山西省人民政府 | 成文日期: | 2021-04-30 |
标 题: |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十四五”新产品规划的通知 | ||
发文字号: | 晋政发〔2021〕14号 | 发布日期: | 2021-05-21 |
是否有效: | 有效 |
索 引 号: | 012150SX00100/2021-00284 |
主题分类: | 科技、教育 |
发文机关: | 山西省人民政府 |
成文日期: | 2021-04-30 |
标 题: |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十四五”新产品规划的通知 |
发文字号: | 晋政发〔2021〕14号 |
发布日期: | 2021-05-21 |
主 题 词: |
山西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山西省“十四五”新产品规划的通知
晋政发〔2021〕14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
现将《山西省“十四五”新产品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山西省人民政府
2021年4月30日
(此件删减后公开)
山西省“十四五”新产品规划
目 录
一、“十三五”回顾 4
(一)发展现状 4
(二)存在问题 7
二、面临形势 9
(一)发展机遇 9
(二)严峻挑战 11
三、总体要求 12
(一)指导思想 12
(二)基本原则 13
(三)主要目标 14
四、发展重点 17
(一)换道领跑,发力突破一批前沿新产品 17
1.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品 17
2.半导体产品 18
3.大数据产品 18
4.人工智能产品 19
5.生物基新材料产品 20
6.碳基新材料产品 21
7.现代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品 21
8.未来产业产品 22
(二)直道冲刺,改造提升一批先进新产品 23
9.光电产品 23
10.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 24
11.高端装备产品 24
12.现代煤化工及焦化产品 25
13.特种金属材料产品 26
(三)弯道超车,做特做优一批特色新产品 26
14.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品 27
15.特色轻工产品 27
16.数字创意产品 28
17.绿色建材产品 28
五、主要任务 29
(一)打通创新链激活新产品 29
(二)畅通供应链承载新产品 30
(三)升级产业链引领新产品 32
(四)壮大市场主体创造新产品 33
(五)打响山西品牌提质新产品 34
(六)两业深度融合催生新产品 35
(七)生态绿色发展护航新产品 36
六、保障措施 37
(一)建立“一条龙”协同推进机制 37
(二)建立“三张表”项目清单机制 38
(三)完善全链条金融保障体系 38
(四)加强人才资源供给保障 38
(五)强化全要素市场化配置 39
(六)加快“六最”营商环境支撑 39
环境影响评价分析篇章 41
新产品主要是指采用新技术、新设计、新材料、新工艺等生产的全新型产品或改进型产品,突出表现为“四高”,即科技含量高、品牌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高、市场占有率高。新产品是“六新”价值的集中体现,是产业链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的重要载体,发展新产品是山西发挥优势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未来产业抢滩占先、奋力实现转型出雏型的重要抓手,是山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不断拓展转型发展战略空间,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举措。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四高”新产品的研发、转化、制造,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实体经济供给质量,率先蹚出一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结合国家及山西省关于制定“十四五”国民经济规划的思路与导向,根据“十四五”规划纲要有关部署,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十三五”回顾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以来,山西新产品体系基本建立,结构逐步优化,创新生态全面构建,质量品牌显著提升,技术水平实现突破,一批进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链价值链大循环的新产品加速形成,为全省转型发展提供了硬支撑,为“十四五”新产品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新产品数量稳步提升。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等一系列举措,不断激发企业活力,推动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开发新产品的力度和积极性持续提升,“四高”新产品数量不断增加。碳化硅、砷化镓半导体材料实现规模化生产,基于鲲鹏和龙芯CPU的百信太行计算机和“恒山”服务器、铟镓砷短波红外芯片等新产品从无到有,碳纤维、手撕钢、笔尖钢打破国外垄断。2019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达到4778个,较2015年增加2868个,年均增长25.8%;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989.3亿元,较2015年增加1156亿元,年均增长14.5%。
二是产品结构逐步优化。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企业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信创、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新产品不断涌现。时速350公里标准动车组轮轴、100%低地板有轨电车独立轮轴系统、综合掘进装备等产品质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煤机装备、风电装备、空压机、高精度硅谐振压力传感器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氢能源电动汽车实现自主研发生产,血液制品、老年钙、特色中药等产品效率持续向好,石墨烯、煤层气合成金刚石实现突破,聚酰胺6、高性能特种钢等产品开始产业化实践。
三是产品创新能力大幅跃升。“十三五”期间,山西全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实施“111”“1331”“136”等重大工程,创新驱动力显著增强。截至2019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达到191.2亿元,实现年均增速9.6%。有效发明专利数达8619件,较2015年增加4151件。规上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全覆盖基本实现。5年来,共建成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31户国家级、372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H-SiC单晶衬底技术接近国际领先水平,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新产品研发能力显著提升。
四是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加速构建。以“品牌兴晋、质量为本、标准先行”战略构想为引领,紧抓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机遇,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以质量标准改革助力山西产品提质升级。百信、烁科晶体、科达自控等本土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打响,杏花村、宁化府陈醋等“老字号”品牌产品被消费者广泛认可。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转型发展研究中心正式落户山西并启动运行,为山西转型发展提供了国家级的标准化服务支撑机构;正在推行的山西标准标识制度,将进一步推动山西品牌建设,赋予山西以高标准引领转型发展的新动能。
五是部分高端产品达到领先水平。大力持续实施制造业振兴升级专项行动,不断做强高端制造业,鼓励专精特新“小巨人”、高新技术等企业发展,打造了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话语权的优势产品。其中中国电科烁科晶体生产的高纯半绝缘碳化硅单晶衬底,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相当,总投资规模及产能达到中国第一;中科晶电的砷化镓半导体材料在生产领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中科潞安研发出全球首片600毫米直径氮化铝单晶晶圆,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具备2英寸氮化铝单晶制备能力的国家;北纬三十八度在建的微波功率放大器、声表面波滤波器等产品,有望实现国产替代;手撕钢、高强度碳纤维、碳化硅材料、短波红外芯片及短波红外相机、高端合成蜡、多型量子传感器件与测试仪器等系列新产品走在了全国乃至世界前列,填补了我国部分产业链供应链重点“卡脖子”环节关键产品的空白。
(二)存在问题
在取得诸多成绩的同时,山西新产品发展仍存在总量规模不大、产品附加值不高、创新支撑不足、协作开发水平不够、培育体系不健全等短板问题。
一是总量规模不大。尽管“十三五”期间山西新产品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与全国及先进省市相比仍有较为明显的差距。2019年,山西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4778个、1989.3亿元,占全国比重分别为0.71%和0.94%。新产品规模劣势较为明显,难以对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强力支撑。
二是产品附加值不高。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煤独大”发展模式对生产要素产生虹吸效应,阻碍了山西从资源型经济向多元化经济的转型,影响了新产品的多样化发展。山西产品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原煤、焦炭、生铁、粗钢等低附加值产品产量全国领先,新兴产业领域产品发展滞后,自有国内知名领先品牌匮乏。在工信部公布的两批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山西共有66家企业上榜,仅占全国数量的3.3%,在中部六省中居于第四位。
三是创新支撑不足。从创新投入来看,2019年山西工业R&D经费投入强度和工业R&D人员投入强度分别为0.65%和1.5%。从创新产出看,2019年山西发明专利授权量仅为2265件,仅居全国第22位。创新能力对新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支撑不足。从创新主体看,2019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仅有2501家,仅为全国总数的1%。同时,新产品生产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产品应用企业衔接机制还存在不健全、不畅通问题。
四是协作开发不够。山西新产品开发对外开放程度不够,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不足,承接长三角、粤港澳产业转移力度不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不够。缺失跨区域性平台和载体,新产品研发仍以短期零散式开发、企业单一技术研发、项目合作、联合研发等低级模式为主,未形成以战略联盟式创新、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全球技术标准制定等高级模式为主的全方位产学研合作机制。
五是培育体系不健全。山西资金政策对新产品的引导和激励不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较为突出,对比国内部分省份优惠支持政策,在物流、地价、资金政策比较优势不足。全省规上企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高素质技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型企业家极度缺乏,在晋“两院”院士(8位)、“万人计划”人才(33人)奇缺,仅占全国总数的0.4%、0.2%、0.6%。工程技术人员缺乏问题同样突出,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产品的研发与规模化发展。
二、面临形势
(一)发展机遇
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期,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山西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转型攻关期,也处于加速实现新产品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总体来看,山西省“十四五”新产品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机遇。
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不断催生新产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科技创新与创业进入高度密集活跃期,创新活动的网络化、全球化特征更加突出。新一轮科技创新浪潮中,生物技术、清洁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新兴产业群体跃进,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新技术加速突破及应用,工业化和信息化、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促使产品制造向高端化、网络化、智能化延伸整合,带动一批创新型新产品加速涌现。
二是新发展格局对新产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提出迫切需求。当前,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党中央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坚定了我国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产业和产品升级的决心。同时,扩大内需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开发新产品作为挖掘和激发内需潜力的重要手段,居产业经济发展重要位置。此外,制造业高端领域填平补齐、保障产业链自主安全可控以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迫切需求,亟需以自主创新加速培育新产品来实现。
三是身处“两个大局”为山西转型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两个大局”, “十四五”时期成为山西突破转型发展的窗口期、关键期。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山西做出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全省指出了一条转型发展的“金光大道”,为山西在高质量转型发展中孕育更多新产品带来重大历史机遇。
四是新产品关键载体地位造就突破发展契机。新产品科技含量高、品牌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高、市场占有率高,在“六新”中占有突出位置,是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业态的落脚点,也是山西转型出雏型的重要承载。系统研究新形势、新时代下新产品发展的总体战略,超前布局、率先提出新产品发展的“山西方案”,为山西工业经济跨越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五是山西工业基础及转型需求撬动新产品市场动能。山西依托能源资源优势,已逐步建立起以煤炭、冶金、电力、装备制造和焦炭为支柱的门类齐全、独立完整、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近年来,山西大力实施能源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信创、大数据、半导体、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日益开阔的产业发展空间和市场需求,为撬动新产品发展提供强大动能。
六是山西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厚植新产品发展沃土。山西作为全国唯一的全省域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改革试验区、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省,近年来通过在全国率先实施全省域的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搭建并推行覆盖山西综改示范区思想、理论、体制机制、政策制度的“1326”“四梁八柱”政策体系,持续打造“三对”“六最”营商环境,为新产品开发营造了良好氛围和环境。
(二)严峻挑战
当前,全球呈现出经济增速放缓、经贸规则重构、科技革命突破、竞争位势重塑、力量格局调整的叠加态势和不确定因素,为“十四五”时期山西省新产品发展带来一系列困难和挑战。
一是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增加山西新产品产出与流动压力。当下世界形势错综复杂,新冠疫情持续蔓延,国际、国内经济运行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山西发展新产品面临较大的外部环境变化风险。
二是虹吸效应阻碍山西新产品向价值链高端跃升。一直以来,京津冀以及环渤海地区是山西能源主要消费区,是山西外输物资的重要通道,也是山西最重要的贸易交易伙伴。但同时,山西也受到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较为明显的虹吸效应,外输产品、承接产业及吸引的投资相对集中在能源、原材料等生产领域,导致产业结构单一,支撑新产品发展的高端要资源素集聚困难。
三是人才短缺限制山西新产品产出效能。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也是推动新产品不断涌现的关键力量。相比东部沿海及其他中部省份依靠良好经济基础与综合配套环境形成的人才招引优势,山西对高科技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人才外流与人才难以引入的双重困境尚未根本突破,新产品的培育产出效能严重不足。
四是传统发展模式不利于山西构建新产品发展体系。受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新产品体系的建立往往呈现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发展趋势。山西受“一煤独大”“一股独大”等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制约,新产品支撑体系基础薄弱,研发创新资源匮乏,产品总体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先导性、引领性技术沉淀不足,构建新产品发展体系面临一定困难。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以及省委十一届十次、十一次全会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机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新产品突破发展,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带动供给体系质量提升。推动实现率先换道领跑,在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超前布局一批前沿新产品,抢位争新;加快直道冲刺,聚焦产业高质量转型与高端化发展,大力培育一批先进新产品,有中出新;发力弯道超车,推动产品实现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加快形成一批特色新产品,优中育新。加快推动新产品推陈出新,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良性循环,实现产业链供应链锻长板补短板,推动一批山西产品进入到国内大循环中高端、关键环,推动一批山西产品加速融入国际大循环,不断塑造竞争新优势。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突出企业在新产品培育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完善政府引导新产品发展的生态体系。聚焦国家所需、山西所能,优化产品链布局,促进新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创新驱动,五链耦合。以创新驱动为逻辑起点,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强化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以新产品联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全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六新”引领,“四高”突破。聚焦“六新”要求,以新基建、新材料、新装备、新技术、新业态协同构建新产品发展体系,加快科技含量高、品牌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高、市场占有率高的新产品研发生产,增强发展活力。
“轻重并举”,“软硬结合”。抢抓产业链供应链布局调整重塑机遇,持续强化先进制造业产品的支撑地位,着力补足特色高端轻工产品、高附加值民用消费品短板,强化软件产品和工业设计服务弱项,提升新产品双向开放水平。
供需协同,生态绿色。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推动供需两侧有效协同,以新产品满足需求、开发需求、引领需求。不断提升绿色产品供给能力,发展资源能源消耗少、污染物排放低的生态化新产品。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省新产品“工程化、产业化、集群化、品牌化”取得突出成绩,新产品数量显著增加,新产品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新产品开发项目实现快速增长,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为代表、先进制造业产品为支撑的“山西制造”在全国引领示范作用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新产品数量显著增加。支持企业开展新产品研发,重点培育500个创新特征突出、产业附加值高的前沿、先进与特色新产品,力争打造95个代表国内甚至国际一流水平、竞争优势显著的高精尖拳头型产品。
新产品工程化取得突破。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推动新产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吸收再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新产品产学研合作继续深化,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6件。
新产品产业化实现跨越。全省新产品品种大幅增加、销售收入显著提升。到2025年,实现新产品开发项目数量年均增长12%,力争推动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技术成果转化为新产品。新产品销售收入力争实现五年翻一番,对经济的贡献率显著提升。
新产品集群化加速推进。围绕信创、半导体、碳基生物基新材料、光电、高端装备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形成一批新产品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上升至28%。
新产品质量品牌显著提升。关键领域新产品技术质量指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壮大一批以汾酒、山西药茶为代表的消费品品牌,培育一批碳基新材料、高端特种钢材料、煤机装备、氢能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装备、通用航空装备、信创应用等先进制造业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有品牌,推动山西制造品牌价值明显提升。
四、发展重点
围绕新产品核心要义,以换道领跑、直道冲刺、弯道超车等重点路径为指引,加快“四高”新产品的设计、研发、转化、制造,打造一批具有引领作用、在高端领域取得首创性突破的前沿新产品,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带有杀手锏性质的先进新产品,一批提高生活品质和具有智能、绿色、时尚、实用功能的特色新产品,走出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一)换道领跑,发力突破一批前沿新产品
聚焦“科技前沿、国家所需、山西所能”,在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超前布局,抢占新机、追赶超越,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引导,在关键领域的新产品上集合精锐力量,发力突破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前沿新产品,打造一批拳头优势产品。
1.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品
抢抓国家推进信息技术产品安全可控发展机遇,抢占国产替代市场,着重填充我省信创领域软件产品短板弱项,加速重点领域应用示范,构建从基础硬件、基础软件到应用软件信创应用体系,推动我省信创产品融入国内大循环中高端。基础硬件领域,深化我省整机制造产能优势,开展控制芯片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推动元器件、芯片设计、智能化制造等相关配套项目落地,打造CPU、整机、服务器、存储、外设等拳头产品。基础软件领域,加强国产操作系统迁移适配,加快重点领域专用数据库研发应用,推动大规模分布式存储技术攻关,引进国产通用软件龙头企业,打造国产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分布式存储软件等拳头产品。应用软件领域,构建数据标准、接口标准统一的开发平台,完善测试、验证等软件配套环境,推出面向政府和重点领域的应用软件系列解决方案,打造政务管理、社会服务、医疗辅助、安全预警等拳头产品。
2.半导体产品
加快优势转换,持续发挥和提升半导体产品细分领域比较优势,推动半导体材料向芯片、器件等下游中高端产品延伸拓展,实现半导体装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紧盯基础材料前沿领域,优化高纯粉体制备、低缺陷单晶生长、晶片加工等技术工艺,推进6英寸及以上砷化镓、碳化硅等半导体材料和蓝宝石材料大规模产业化,前瞻谋划第四代半导体材料布局,开展碳基半导体等新型材料基础研究。提升芯片设计水平和封装测试能力,推进微波功率放大器芯片、射频声表面波滤波器芯片、短波红外芯片、深紫外LED芯片等高端芯片生产线建设,加强5G通信、卫星遥感、光电器件等重点领域应用。拓展央地战略合作,支持单晶生长炉、MOCVD、晶圆智能检测等半导体装备做精做强,填补光刻机用激光器等关键零部件自主核心技术空白。
3.大数据产品
发挥我省能源、区位、气候比较优势,以构建“数据+算力+算法”体系为方向,推动数据基础设施集聚发展,提升大数据基础服务和承载能力,加快大数据多领域融合创新应用,打造汇聚能源流、数据流、业务流的产品体系。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数据采集、分析、标注等软件产品研发,打造我省产业特色优势。基础设施领域,强化数据存储和算力支撑,加快构建全省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推动数据中心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加快融入国家布局;支持云计算、高性能计算、边缘计算资源池节点等算力设施建设,打造数据存储中心、数据灾备中心、国家级超算中心、中西部算力中心等大数据产品。工业融合应用领域,拓展大数据在工业生产、管理等场景应用,提升工业数据获取、管理存储和智能分析能力,深化工业互联网二级标识解析与大数据技术融合应用,打造工业数据库、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应用平台产品。数据应用服务领域,强化数据要素高质量应用和高效率流通,普及推广DCMM标准体系,推动制定数据标注标准,拓展标注服务领域,构建数据采集、清洗、标注、交易、应用为一体的基础数据服务体系,打造数据标注服务、政务云平台、智慧农业平台、环保服务平台等重点行业大数据融合应用系列产品。
4.人工智能产品
以市场需求为牵引,推动人工智能在工业、医疗、交通等领域融合应用,抢占人工智能发展制高点。强化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开展人工智能算法模型软件研发攻关,推动全省人工智能产品进入国家产业链中高端。人工智能数据标注领域,围绕算法模型等关键技术研发,不断拓展数据采集清洗、专业标注分析等全链条技术在特色行业领域应用服务,积极打造人工智能基础数据标注服务、专业标注分析、数据标注平台等新产品。人工智能工业应用平台及系统解决方案领域,聚焦人工智能开源平台、智能感知与高仿真平台等关键技术研发,强化核心技术研发攻关和应用拓展,打造煤矿大脑、智慧矿山、智慧工厂等新产品。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应用领域,聚焦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金融等人工智能应用深度融合领域,提升人工智能对新业态支撑能力,打造神农大脑、城市人工智能软件、人工智能健康监测设备等新产品。智能硬件及机器人领域,聚焦高效能人工智能芯片、超高速视觉技术等智能硬件关键领域,加快智能硬件升级及机器人研发生产,打造车载智能芯片、人机交互智能集成设备、大型矿井综合掘进机器人等新产品。力争打造人工智能数据标注服务、“智慧+”应用平台及系统解决方案、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3大系列新产品。
5.生物基新材料产品
以绿色、高端、生态为方向,加快可再生、可回收、可降解的生物环保材料推广应用,推动医用基础原料向功能修复、组织替代的高端产品延伸,实现生物合成化学材料产业化,打造凝聚绿色发展优势的新增长点。生物环保材料领域,加快秸秆生物炼制、生物树脂合成、碳纤维复合等技术创新,重点发展农业地膜、包装包材、运动器具等生物降解塑料产品,推动生物碳纤维复合材料产品在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开发应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实现人源胶原蛋白产业化,加快3D生物打印、仿生材料生物功能化及改性等技术突破,开发具备组织替代、功能修复、智能调控功能的组织诱导生物医用材料、组织工程植介入医疗器械产品。生物基化学品领域,推进合成生物产业生态园建设,推动长链二元酸、生物基戊二胺、聚酰胺等核心产品产业化,开发利用玉米等可再生生物制原料生产的聚酰胺基新一代纺织和工程塑料产品。
6.碳基新材料产品
聚焦高端炭材料和碳基合成新材料两条路线,坚持创新驱动和应用牵引,推动我省碳基新材料产品成为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高端炭材料领域,以产业化培育和拓展市场应用为重点,着力突破国产第三代碳纤维工程化制备技术,提高碳纤维、石墨烯、超级电容炭、碳碳及碳陶复合材料等技术成熟度,推动煤层气合成金刚石产业化,拓展高端炭材料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轨道交通、新能源等领域应用,打造高端碳纤维、高性能石墨烯粉体、超级电容炭、煤层气合成金刚石等拳头产品。碳基合成新材料领域,注重效益提升和规模扩大,突破煤基合成高端基础油、煤基费托合成高端化学品等关键技术,降低合成蜡制备成本,加快煤基润滑油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打造高熔点费托蜡、氯化石蜡、全合成润滑油、尼龙6等拳头产品。
7.现代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品
聚焦新药开发和工艺优化,强化质量控制和临床评价,打造多元化、高端化的现代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品线。原料药领域,推广高效提取纯化、微通道反应等工艺技术,开发特色原料药和高端定制原料药,开展国际认证出口,打造克拉维酸钾混粉、阿卡波糖等拳头产品。化学制剂领域,加快缓释、靶向给药等新型制剂技术研发应用,优化制剂生产工艺,鼓励专利药仿制和新药创制,打造银杏达莫注射液、色瑞替尼软胶囊等拳头产品。中成药领域,鼓励企业改进中药炮制传统工艺,创新经典方剂,研发现代中药,强化质量控制和品牌推广,打造定坤丹、复方苦参注射液、丁桂儿脐贴等拳头产品。生物药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突破血液制品提取纯化、小分子靶向药物等核心技术,推动新药临床试验和商业化应用,打造幽门螺杆菌疫苗、抗HPV生物蛋白敷料等拳头产品。医疗器械领域,瞄准高值医用耗材、家用型、移动型康养器械等细分市场,引进GE、美敦力等世界一流医疗设备企业,适应不同群体需求,推动省内企业加强自主研发,打造药用空心胶囊、药用玻璃管、掌式血氧仪等拳头产品。
8.未来产业产品
以打破国际技术垄断,推动新技术转化新产品为方向,瞄准未来有前景、山西有潜力的产业领域,坚持前沿引领,前瞻布局,深化我省“地方队”和“国家队”战略合作,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作用,加快要素集聚,加快发展航空航天、深海探测、核能等有研究基础的未来产业,探索布局量子科技、生命科学、区块链、6G等重点前沿领域。量子科技领域,探索研究量子精密测量仪器、量子重力仪等产品;生命科学领域,探索研究新药靶标、新靶点抗体、新一代酶制剂等产品;区块链领域,探索研究基于区块链的电子合同应用系统、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商业平台等产品;6G领域,探索研究6G芯片、6G终端、6G天线、6G基站等产品。推动创新成果工程化、产业化,以未来产业新产品建立山西转型发展新势能,推动我省成为全国发展未来产业的先行区。
(二)直道冲刺,改造提升一批先进新产品
聚焦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与产业链“建补强固”,以产品先进性推动产业链现代化,以做大做强一批先进新产品为手段,加快产业链的补链、延链、固链与稳链,以产业链优势抢占制高点,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由中低端跃向中高端。
9.光电产品
紧跟光电技术快速迭代步伐,瞄准LED显示应用、光电材料元器件、光伏制造等重点领域,推动关键工艺、核心技术规模化应用,推出市场占有率高、品牌影响力强的光电产品。LED显示应用领域,以小-微间距化为方向,突破MiniLED前沿封装技术;加强深紫外LED杀菌在公共交通、食品冷链等领域研究推广,研发具有消杀功能的日用消费品,推动形成深紫外消费应用的行业标准,打造小间距LED显示屏、深紫外LED消杀系列等拳头产品。光电材料元器件领域,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为导向,优化关键工艺和产品结构,强化与省外企业协作,推动本土企业在全国布局,提升下游市场渗透率,加强激光光源在工业、医疗、光刻机等领域应用,打造新型显示专用设备、准分子激光器、相机模组、光纤连接器等拳头产品。光伏制造领域,围绕碳中和碳达峰战略机遇,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布局,突破超高效单晶异质结、Topcon、钙钛矿等新一代光伏技术,开发高光电转换率创新产品,打造HJT光伏电池、高效单晶PERC电池及光伏组件等拳头型新产品。
10.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
抢抓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机遇,坚持整车和零部件并重,强化纯电动、甲醇、燃气、氢燃料电池整车集成技术创新及规模化发展,提升关键零部件产业基础能力,推动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加快汽车消费扩容提质。纯电动汽车领域,加快整车规模化量产,突破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驱动电机及电控设备关键技术,重点打造纯电动轻型客车、高端物流运输牵引车、新能源矿用重卡、钴酸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轮毂电机等拳头产品。甲醇燃气汽车领域,以甲醇汽车推广应用为重点,打造甲醇轿车、甲醇发动机等拳头产品。持续研发燃气重卡,丰富车辆型号品种,做大商用规模。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依托现有产业布局基础开展试点示范,提升氢能提纯制备、储运加注、燃料电池及动力系统、整车制造能力,重点打造氢燃料电池中重卡、氢燃料电池电堆、发动机系统等拳头产品。智能网联领域,聚焦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等重点环节,研发无人驾驶汽车,开展“人-车-路-云”协同示范。零部件领域,以整车企业需求为引导,引进零部件产品配套企业,推进零部件产品本地化,重点打造复合制动鼓、变速箱、发动机齿轮等拳头产品。
11.高端装备产品
以推动高端装备产品量质齐升为重点,强化新技术与新材料攻关,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培育产品生产新模式,推动高端装备产品向“集聚、智能、绿色、服务”方向转变。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围绕新一代轨道交通发展,以更高速度、更大运量为方向,做强轨道交通整车制造,提升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打造高铁动车组轮轴轮对、永磁直驱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地铁车辆、350公里以上标准动车电传动系统、受电弓碳滑板等拳头型产品。煤机装备领域,以智慧矿山建设为契机,巩固强化上游关键配套部件,大力发展煤炭综合采掘装备,打造重叠式快速掘进系统装备、采煤工作面装备智能化控制系统等拳头型产品。通用航空装备领域,聚焦航空器制造、航电系统研发制造及飞机拆解维修等领域,打造空中巡逻无人机、轻型航空发动机等拳头型产品。智能制造装备领域,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加强视觉、传感、人机交互和机电一体化等核心技术以及核心零部件等关键技术攻关,打造3D打印设备、压缩机自动上线机器人机组、工业机器人、矿用机器人及消防机器人等拳头型产品。节能环保装备领域,以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及资源循环利用为目标,重点打造晋华炉、循环流化床锅炉等拳头型产品。
12.现代煤化工及焦化产品
加快突破适合山西煤种的新型煤气化、煤炭分质分级梯级利用等关键共性技术,推动工艺设备改造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高端产品占比,形成多元化、高级化的现代煤化工产品体系。精细化学品领域,打造高密度航空煤油、煤基合成特种溶剂、己内酰胺等拳头型产品。煤制乙二醇领域,打造煤制己二腈、碳酸二甲酯等拳头产品。焦炉煤气综合利用领域,打造高纯氢气、甲醇合成材料等拳头产品。煤焦油综合利用领域,打造针状焦、特种炭黑等拳头产品。构建我省现代煤化工产品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13.特种金属材料产品
围绕“新特专高精尖”,加快发展多元化特殊钢、先进有色金属等特种金属新材料生产及精深加工,为国家重大工程重大装备提供关键基础材料支撑。先进钢铁领域,推进企业并购重组,推动智能化改造升级,加快高端不锈钢、特殊钢关键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加强取向硅钢、核电用钢、舰船系列用钢、超级双相不锈钢等关键领域高新产品开发储备。先进有色金属领域,突破高性能铝镁合金、高导高韧性铜合金生产技术工艺,全面提升轨道交通用镁合金型材等产品的开发与应用能力,拓展汽车、电子信息、通用航空等高端应用领域,以产业链条延伸和产品结构优化带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三)弯道超车,做特做优一批特色新产品
瞄准新产品个性化、多样化、品牌化、绿色化特征,加快推动由量的积累向量质并举转型,做优做特一批品质新产品,提升消费产品供给品质,推动产品供给由生存型、传统型、物质型向发展型、现代型、服务型转变,以新产品供给为手段加快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4.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品
聚焦“做优产品、做强品牌、做大市场”,开发特色农产品资源,攻关杂粮口感、方便食用等关键技术,改进食醋发酵、白酒酿造等传统工艺,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的母子品牌推广模式,建设果业、杂粮、肉类三大出口平台以及中药材、干果两大商贸平台,构建特色鲜明、种类丰富的优质产品供给体系。主食糕品类,打造双合成月饼、石头饼等拳头产品。乳制品类,打造功能奶粉、巴氏鲜奶等拳头产品。肉制品类,打造牛肉系列产品、羊肉系列产品、酱肉等拳头产品。饮品类,打造山西药茶、沙棘果汁等拳头产品。酿品类,打造山西陈醋、汾酒系列产品等拳头产品。功能与保健食品类,打造五谷养生糊、方便小米粥等拳头产品。
15.特色轻工产品
以提高供给质量,满足消费升级需求为核心,以做特做优、做专做精为导向,推动我省特色轻工产品进入中高端市场。深入实施“增品种、创品牌、提品质”行动,突破无铅水晶玻璃熔炉、料道着色等核心熔炼技术,改进瓷釉配方、窑炉烧成等陶瓷工艺,提升纺织材料后加工技术和创意设计水平,开发新型特种纸品,推动工美技艺传承创新,一体推进产品品牌、质量标准、营销体系建设,培育发展个性化、高端化轻工新产品。日用玻璃器皿领域,打造人工吹制高脚杯、玻璃酒具等拳头产品。日用陶瓷领域,打造骨质瓷、烤花瓷等拳头产品。纺织品领域,打造大麻系列产品、丝绸制品等拳头产品。造纸领域,打造石膏板护面纸、瓦楞纸等拳头产品。工美产品领域,打造珐华器、推光漆、澄泥砚等拳头产品。
16.数字创意产品
依托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以创意为动力,推动数字内容与文化产业双向融合,重点开发数字文旅、数字文化创意内容制作新产品,增强数字创意品牌发展势能。数字文旅领域,依托山西文化资源,围绕“黄河、长城、太行”、“游山西、读历史”、晋风晋韵文创产品等,运用新媒体开发高水平直播和短视频产品,打造基于VR/AR/MR的沉浸式数字消费产品、文旅IP及文创产品、智能语音讲解产品。数字文化创意制作服务领域,聚焦出版传媒、知识服务、影视娱乐、动漫游戏等,大力发展数字内容衍生产品的生产与增值服务,制作数字影视,开发游戏动漫、AR智慧教育系统等产品。打造5个数字创意IP,15个具有山西特色的数字创意产品系列。
17.绿色建材产品
围绕高性能、低能耗、无污染、可循环发展特点,充分发挥我省国家级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优势,积极扩大适应消费升级需求的新型绿色建材供给,推出气凝胶、墙体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系列产品。气凝胶领域,推动现有二氧化硅气凝胶上中游产品提质升级,加快超薄、超硬、轻质化保温材料等下游高性能产品研发,打造气凝胶粉体、气凝胶中涂层、气凝胶高端水性漆、气凝胶纤维等拳头产品。墙体材料领域,围绕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先进工艺研发和技术应用,优化结构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提升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市场应用率,打造砂基透水砌块、粉煤灰烧结砖、装配式建筑板材等拳头产品。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以适应区域建设和使用需求为方向,加快新型煅烧工艺开发,拓展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推广应用领域,加强环保应用类特种陶瓷粉末及制品研发生产,打造超微细煅烧煤系高岭土、玄武岩连续纤维、蜂窝陶瓷、高性能空心玻璃微珠等拳头产品。
五、主要任务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强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协同作用,营造新产品研发、生产、制造、消费的全生命周期生态,并不断通过壮大市场主体、打响山西品牌、推动两业融合和生态绿色发展等路径根植新产品山西特色和时代特征,壮大山西新产品体系。
(一)打通创新链激活新产品
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作为转型发展的逻辑起点。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加强新产品创新工程建设,推进主体创新能力提质增效,全力攻克重大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提高新产品核心竞争力。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创新主体加强交流合作,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创新项目,深化研发合作。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更大力度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鼓励企业向创新链前端延伸,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开展技术创新、知识产权、质量标准等示范企业创建,推动创新能力提质升级。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基础技术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双百”行动,探索建立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清单,加快光刻机用激光器、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智慧能源等领域技术突破。加速突破方便食品技术、节能环保窑炉技术等轻工业产品领域新技术。积极创建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学科装置,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研发攻关。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支持各领域新产品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推动技术成果加速转移转化。
强化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以关键共性技术、跨领域交叉技术研发、转化应用及重大设施共建共享为重点,着力完善创新机制和运行机制,增强对企业创新服务支撑能力。加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布局,推动大型企业加快创办企业技术中心、新型研发机构、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独立研发机构,中小企业研发机构向高效化、机制化提质升级。鼓励企业协作组建共性技术平台、加强资源共享和系统集成,解决跨行业、跨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
(二)畅通供应链承载新产品
把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新产品为牵引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厚植新产品应用土壤,加快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强化新产品产需对接。聚焦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充分挖掘省内需求,瞄准供应链中高端,支持企业对标国际先进水平,重点优化食品、医药、轻工、建材等新产品供给质量,鼓励发展定制、体验、智能、时尚等民用品消费新业态。完善政府采购和公共消费体系,构建门类齐全、竞争力强、地域特色明显的本土供应链。分领域分行业组织开展新产品线下产需对接活动,充分发挥工业云平台作用,搭建产需对接展示平台,加强重点企业和优势产品宣传推介,面向国内、国际开展线上产需对接。
提升新产品双向开放水平。以提升新产品档次为核心,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抓住我国工业化进入中后期、部分行业供应链布局调整重塑机遇,加强引导、加大扶持,推动我省新产品向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中高端迈进,提升新产品走出去动能。鼓励我省日用玻璃、日用陶瓷等优势轻工产品,借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以博览会、购物节、重大赛事活动等为载体,高水平融入国内国际市场。加强与世界领军企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组织本土企业开展国际化对接,通过国际合作引进资本、先进技术、管理及商业模式,加快推动一批创新型产品引进来。充分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开放引领作用,推进国际营销体系建设,推进出口贸易平台建设。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合作,畅通航空货运、中欧班列等外模运输通道,构建高效跨境物流体系。
加强新产品与乡村振兴战略联动。以发展一批特色农业精深加工新产品为牵引,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振兴。深入实施农业“特”“优”战略,依托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运城农产品出口平台和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三大省级战略,培育引进加工型、科技型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推出更多能进入中高端消费市场的特色农产品,持续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
(三)升级产业链引领新产品
坚定不移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加快优势转换,坚持转型为纲,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应用先进生产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拉动新产品发展,构建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体系。
加大产业基础技术供给力度。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针对产业薄弱环节,重点开展关键产品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研发攻关,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储备和研发一批能够替代进口的关键领域高新产品。围绕重点行业产品产业链“断链”环节,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重点企业、科研机构组建联合体,承接国家重点产品、工艺产业链“一条龙”计划,上下游协同攻关创新。
传统产业新产品“强链”提升。用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大力推动“智能+”技改。推动煤炭、钢铁等产业链向高端延伸突破,推动钢铁、有色、建材等行业龙头企业兼并重组,打造全产业链龙头企业,提高新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大力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动智能制造诊断全覆盖,培育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工业互联网行业级平台。
新兴产业新产品“补链”壮大。以承接产业转移和重大项目落地为核心做优“补链”,着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产品发展,每个产业建立产业联盟,加快引进投资额度大、产业链长、科技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产业化项目,支持本土企业进入配套体系。分批分阶段推动若干产业链发展,分链做好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探索实行龙头企业提需求及认可采购、上下游企业揭榜参与、政府部门必要支持的闭环机制,推动产业链多元化。
(四)壮大市场主体创造新产品
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打造一批孕育、孵化、加速新产品研制推广的现代企业创新体系。
开展新产品“龙头揭榜攻关”。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扶持本土骨干企业提升产品层次、扩大市场影响力,引进具有行业领先地位的国内外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专注于产品市场创新、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巩固和提升细分领域全球市场地位,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建立研发中心,收购兼并海外科技企业或研发机构,提升龙头企业新产品研发能力。
推动新产品“群星赛道并跑”。对照产业链上下游、创新链相关方、供应链各环节,积极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培育孵化一批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专业领域新、发展潜力大的瞪羚企业、独角兽旗手企业。鼓励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从技术、人才、资源、创新等方面赋能增效,梯次培育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
高水平建立一批产业联盟。以提升优势产业和核心竞产品争水平为核心,鼓励各行业企业组建产业联盟,积极拓展产业联盟规模,实现对全省重点产业集群的全覆盖。推动联盟上中下游企业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示范应用、市场开拓等方面开展合作,在关键环节加强协同。推动建立大中小企业深度协同、融通发展的新型产业组织模式,使产业联盟成为整合优化资源、完善提升产业链、推进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五)打响山西品牌提质新产品
加速质量提升,加强品牌培育,加快标准建设,着力推动一批占据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地位的山西产品,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山西品牌转变,扩大“山西制造”的影响力。
持续推进产品质量提升。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快新产品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自主核心产品制造,提高产品的内在质量、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速重点行业产品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切实加强质量管理体系活动、产品认证活动的监管,推动山西特色产业、拳头产品、优质服务、优势品牌更多更快进入国内市场,不断扩大国内市场占有率。
支持企业培育发展品牌。坚持品牌带动、品牌引领,以新产品为抓手做优做强一批区域公用品牌,支持培育企业产品和民用产品品牌,更好发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优势,不断提升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支持品牌服务平台建设,开展品牌管理咨询、市场推广等第三方服务,扶持一批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机构,建立国际互认的品牌评价体系。推动山西产品向山西品牌转变。
紧抓新产品“标准化+”。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标准化改革,抓好标准体系建设、体制机制创新、标准人才培养、标准化战略性研究等工作。坚持高标准要求,减少一般性标准制定,聚焦山西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努力创制先进标准、一流标准、世界标准,协同推进产品研发与标准制定,不断以高标准提升新产品质量效益。鼓励在轻工产品等重点领域开展国际对标,加强出口产品国际标准、检测和认证制度的跟踪研究,建立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和产品认证制度,加快轻工业产品出口步伐。
(六)两业深度融合催生新产品
推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渗透融入到新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全过程,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积极开展两业融合试点示范,以跨界融合联动催生一批新产品。
推进制造产品服务化。推动制造企业向产业链前端研发设计和后端售后服务等环节拓展,逐步向“制造+服务”和“产品+服务”转变。支持有条件的设备生产制造企业向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和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转变,鼓励行业领军企业开展各种专业化服务,鼓励制造业企业发展供应链金融和融资租赁服务。鼓励制造企业与电商企业开展合作,打造制造、营销、物流、售后等高效协同的生产流通及后服务一体化新生态。
推进高端服务产品化。鼓励服务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品牌营销等优势,开发新产品、新装备,向制造环节拓展,实现服务产品化发展。鼓励服务业企业与制造企业跨界联合,打造“平台+模块”“服务+制造”“后台+终端”的网络化协同生产服务体系,培育一批行业专业性服务软件、平台及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加快发展,鼓励智能化系统集成服务机构提供智能化改造解决方案。
开展两业融合试点示范。实施两业融合示范工程,建设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和示范城市。鼓励重点行业领域创新能力强、融合态势好的企业开展行业、企业融合发展试点,探索可行模式路径,打造两业融合标杆企业。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开发区,开展区域融合发展试点,在创新管理方式、完善工作机制和创新用地、统计、市场监管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建立试点工作评价制度,委托第三方机构对试点工作成效进行阶段性评估,实施动态管理。积极支持省级优秀试点单位申报国家级相关试点。
(七)生态绿色发展护航新产品
加快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促进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积极发展一批绿色新产品,加快提升生产工艺绿色化,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有序提升生产工艺绿色化。鼓励企业推行绿色产品链供应链建设,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着力降低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清洁化改造,在重点行业全面加强节能降耗、实施清洁生产、加强废弃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新产品制造过程向绿色化转型。聚焦食品、造纸等轻工业领域,引导企业建设能源管理中心,利用信息和管理技术提升企业的节能水平。鼓励工业企业建设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加快新产品生产工艺绿色化。
大力支持绿色产品发展。积极发展资源能源消耗少、污染物排放低、低毒少害、易回收处理和再利用的绿色产品。组织流通企业与绿色产品提供商开展对接,支持商场、超市、旅游商品专卖店等流通企业在显著位置开设绿色产品销售专区,促进绿色产品销售。严格落实政府对节能环保产品的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制度,健全标准体系和执行机制,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范围,提高政府绿色采购规模。
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完善绿色能源、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数据、绿色家电发展政策,创造激发绿色需求。引导民众树立绿色增长、共建共享的理念,鼓励居民使用节能环保等绿色产品,推动绿色消费、低碳出行等绿色生活方式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通过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变倒逼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六、保障措施
(一)建立“一条龙”协同推进机制
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倾斜配置要素资源,加速在新产品上抢先站位。加强链式协同,由重点产业链“链长”、产业联盟“会长”牵头,协同产业促进机构、研究院所等,成立面向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新产品的“一条龙”推进专项小组。加快完善以关键新产品为牵引,覆盖新技术研发、新材料开发、新装备配套、新基建支撑、新业态赋能的新产品“一条龙”协同推进机制,支持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系统解决新产品工程化和产业化关键问题。
(二)建立“三张表”项目清单机制
坚持项目为王,强化重大项目牵引。针对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产品,建立全省前沿新产品重难点问题清单,督办解决重点解决前沿新产品研发、工程化、产业化过程中的堵点、痛点问题,调动全省资源支持前沿新产品技术攻关。针对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先进新产品,建立产业链锻长补短产品项目表,促进重点企业及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技术攻关。针对其他类型新产品,建立山西省新产品目录清单,积极开展宣传推介,加快推动新产品供需对接。
(三)完善全链条金融保障体系
加强产融合作,制定差别化信贷政策,积极开发不同类型的企业融资服务模式,满足新产品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实现由提供信贷单一产品逐步向提供个性化综合金融解决方案转变。按照市场化原则,对新产品企业提供增贷、稳贷等针对性的金融保障服务,鼓励金融机构以大型企业或授信企业为标准,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拓宽信贷业务。统筹省级产业引导基金支持方向和细分领域,重点支持新产品发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推动信用担保行业和保险行业积极参与新产品发展,开发符合需求的金融、保险产品。鼓励对新产品知识产权进行授信,通过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实物抵押等多种方式为新产品生产研发企业提供信用增级。
(四)加强人才资源供给保障
优化调整现有人才政策,加大对新产品领域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招引力度。推进高校高职教育布局结构、学科学院建设、专业设置三个调整优化,积极培养新产品领军人才、高端人才、急缺人才、技术人才,打牢新产品人才根基。健全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瞄准“高精尖缺”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实施“万名高贤入晋行动”。创新机制用才,健全体现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建立成果奖励、项目奖励、特殊津贴相结合的优秀人才支持激励体系。
(五)强化全要素市场化配置
加速数据要素市场培育,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完善数据资源管理机制,优先推动政务数据与新产品研发生产企业汇聚联通,提升信用监管能力。建立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调整完善战新产业用地政策,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建立分类分级分层创新考核指标体系,将各市企业研发机构组建情况、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比重、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等纳入考核加以推进。
(六)加快“六最”营商环境支撑
持续深化“放管服效”改革,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清除市场壁垒,降低中、小微企业经营成本,激发创新创业动力,建立公平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优化精简审批事项,降低市场准入限制,深化“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推进“证照分离”全覆盖,简化生产经营审批条件。提高进出口管理效率,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一站式”服务功能,深化外商投资便利化改革。健全诚信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完善对新产品的包容审慎监管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引导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优质产品与服务。
环境影响评价分析篇章
依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国务院令第559号)、《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实施意见》(晋政办发〔2016〕97号)、生态环境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 130-2019),《山西省“十四五”新产品规划》规划实施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避让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目标,满足国家和山西生态保护红线等“三线一单”的管控要求,各发展阶段的主要废气污染源排放量、废水污染源排放量应低于当地大气环境容量和水环境容量。大气环境和地表水环境具有一定的承载力。
1.环境控制措施
山西省在发展新产品的过程中应符合空间准入、总量控制、环境准入“三位一体”的准入要求,确定相关准入门槛和指标,对未达到准入标准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进入,从源头对项目布局、生产工艺水平和污染排放进行严格控制。
同时,在符合空间管制和总量管控要求的基础上,提出全省新产品产业发展的环境准入条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明确政府发挥作用的职责边界,促进政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市场的负面管控能力,有针对性地约束不符合功能定位的产业发展。
应以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高起点、高标准和高层次地引进具有较大增长潜力和补链功能的绿色企业和项目,能够发挥产业优势,有利于完善全省产业链网,增强全省工业经济柔性和抗市场风险能力,保证工业生态系统稳定、持续运行。
2.大气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以《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作为指导,规划范围内主要大气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包括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加强工业废气治理、实行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机动车尾气及建筑扬尘控制几方面。
3.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以《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5〕17号)作为指导,从源头减少污染,提高入园门槛,开展清洁生产,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行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4.固废影响减缓措施
规划期内一般工业固废按照循环经济思想的指导立足回收再利用,开发上下游产品,实现资源化,不能回收利用的进行贮存和处置。危险固废由有资质单位集中进行处理。
5.声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包括工业生产噪声整治、建筑施工噪声整治、道路交通噪声整治、社会生活噪声整治。
6.土壤环境保护措施
包括加强重点区域土壤保护,防治土壤环境恶化;强化土壤环境监管,保障土壤环境安全;积极防治农田土壤污染,保障食品安全;完善土壤污染投入机制,加快土壤污染治理;逐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保持土壤永续利用。
7.地下水保护措施
本着综合利用,兴利除害的原则,加强对工业“三废”治理;加强地下水污染监测系 统;加强保护水质,实施地下水优质优用,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等措施。
8.土地集约利用措施
注重产业集聚和共生效应;合理规划布局、严格管理;推进土地有偿使用、提高企业用地门槛;依法处理和充分利用闲置土地;通过盘活存量用地减轻增量扩张需求压力。
9.生态保护措施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保护生态环境。产业布局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划相协调,设施选址应避开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和缓冲区、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森林公园生态保护区和核心景观区、湿地公园湿地保育区和恢复重建区、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区、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等依法划定禁止占用的区域,重视对国家保护鸟类等重点保护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保护,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应加强施工期动植物保护措施和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注意工程设施与周围景观的协调一致,绿地景观系统建设应采用“环、带、区、园”的基本形式,在空间布局上采用“点、线、面”相结合,实现规划区与自然相融合的目的。
10.风险管控措施
山西省发展新产品的过程中应结合各企业的生产及贮运情况,从产业研发、制造、销售和运营服务各环节注入节能环保理念,推广节能环保新技术和新工艺,构建绿色循环低碳产品体系。要求企业建立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同时应将拟建项目纳入风险管理体系中,并加强在线监控。针对新材料产业等具有较大环境风险影响的项目,建议从企业产品方案、生产工艺、生产规模、项目选址等方面,对引进的项目加强控制和管理。在满足环境风险管理要求,做好事故防范和应急准备后,规划范围内环境风险事故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环境风险为可接受水平。
经分析,本次规划的实施基本符合国家、山西省等各层次相关规划和政策的相关内容。规划实施后,通过采用各项环保措施控制污染物排放,污染物排放量在当地环境容量范围之内。切实控制开发规模和进度、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及类型、全面落实本专篇提出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风险防范措施、总量控制要求、规划调整方案的基础上,规划实施所产生的不良环境影响得到最大程度的控制,规划的实施具有环境合理性和可行性。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5月21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