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个人信息泄露、侵害个人隐私的情况时有发生,信息时代如何保障个人的信息安全?今天小编为大家总结了个人信息的泄露途径、相关政策规定及防护要点,一起来看看吧~

  重要名词解释

  个人敏感信息是指一旦遭到泄露、非法提供或滥用可能危害人身和财产安全,极易导致个人名誉、身心健康受到损害或歧视性待遇等的个人信息。

  个人验证信息是有关一个人的任何数据,这些数据能帮助识别这个人,如姓名、指纹或其他生物特征资料、电子邮件地址、电话号码或社会安全号码。

  个人信息四件套一般是指银行卡、身份证、网盾、还有绑定的手机号码,是网络诈骗活动中对个人敏感信息的代称。

  信息泄露途径

  非法买卖:一些无良公司、机构员工主动倒卖信息。

  手机泄露:下载不明来源的App 随意连接公共Wi-Fi使用来路不明的充电宝、随意点击网站链接。

  攻击网站:利用网站漏洞实施入侵,窃取保存信息的数据库,俗称“拖库”。

  针对个人信息泄露问题,相关部门也出台了系列法规政策,让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更有安全保障。

  相关法规政策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于2021年11月1日起实施,是我国第一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专门法律。该法明确规定,禁止大数据杀熟,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完善了个人信息保护投诉、举报工作机制,为广大网民上网安全、保护隐私、保障权益加上了一把“法律锁”。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包括总则、数据安全与发展、数据安全制度、数据安全保护义务、政务数据安全与开放、法律责任和附则等内容。该法的颁布实施,对于规范数据处理活动,保障数据安全,促进数据开发利用,保护个人、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

  《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于2022年9月1日起正式生效,该评估办法为符合条件的数据出境提供了详细的、可供实操的指引,同时也确立了适用安全评估的数据出境和不适用安全评估的数据出境的区分标准,有效提升国家数据出境安全管理水平。

  信息泄露隐患的风险无处不在,我们应如何防范,这份个人信息保护指南请收好↓↓↓

  个人信息防护要点

不要随意“蹭”WIFI

不将不同平台账号密码设成相同

谨慎授权APP使用协议

不轻易授权“免密支付”功能

网络购物不脱离平台

不使用“杂牌无线路由器”

人脸验证时尽可能多重验证

不轻易打开不明来源的链接

遭遇金融网络诈骗尽量挽回损失

信息分享要谨慎

敏感信息别外泄

必要时可拿起法律武器

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