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串联一路风景,造福一方百姓。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与大河同行。 肖永杰摄

图②:黄河三湾白鹭翔集。这里,每年都是大天鹅冬日的栖息地和候鸟的天堂。 薛俊摄

图③:电商直播销售运城水果,帮助农民增收。闫鑫摄

图④:大运集团新能源汽车生产线正在组装纯电动汽车,该企业目前是全省唯一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土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家。 金玉敏摄

图⑤:碧波荡漾、绿树成荫的禹都公园。 金玉敏摄

  稼禾含英、盛果飘香,河东大地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时刻,丰收的喜悦洋溢在人们脸上。

  运城依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千百年来,汤汤河水滋养着河东儿女,孕育了交相辉映的山水人文,使大河之东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胸中有丘壑,凿石堆山河。10年来,运城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坚强领导下,扛起转型蹚新路历史使命,砥砺前行,奋发有为,项目建设不断提速,经济体量持续壮大,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创新驱动成色向好,人民生活日新月异,高质量发展处处呈现新气象——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迈上2000亿元新台阶、粮食总产居于全省首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城镇化率提升近十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2%……党的十八大以来,运城紧紧拥抱新时代,河东儿女携手未来,铸就着这座城市的光荣与梦想。

  转型升级,产业链条在体系重塑中夯实壮大

  河东大地,传统产业生机无限,新兴产业串珠成链,处处都能感受到项目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火热氛围。

  持续用好“五抓一优一促”经济工作主抓手,运城加快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传统产业为主体、智能制造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发展争先进位、全面提速。

  产业转型升级蹄疾步稳。通过技术改造、数字赋能,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认定企业累计达到77家,传统产业焕发勃勃生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新支柱,聚力培育“415”十大工业产业集群,加快推动“合(和)汽(气)生材(财)”新兴产业成链集群,运城确立了精品钢、铝精深加工、新能源汽车等十大重点产业链,培育山西建龙、阳光焦化、中铝山西新材料、亚宝药业等10户“链主”企业,以及28户“链核”企业、200户左右链上企业,为高质量发展插上了腾飞翅膀。

  大运氢燃料重卡实现量产下线,中设华晋荣获“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2021年,运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比增长30.0%,占规上工业比重为15.9%,比2017年提升4.2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4%。今年1月—5月,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6.1%,上拉工业增速1.2个百分点。

  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提质提速。运城市积极探索工程建设项目“拿地即开工”改革措施,优化建设项目审批流程、重塑建设项目审批模式,工业项目拿地开工时间平均缩短40%。

  河东大地热潮奔涌。“大抓工业、大抓项目、大抓产业”成为干群共识,“五个一”项目推进机制、领导干部“一联五”包联机制、“一季一观摩”项目拉练检查……发展活力在对标谋变中竞相迸发,项目建设在积厚成势中全面提速,新旧动能在夯基垒台中加快转换。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截至7月底,运城市共谋划2023年—2025年3亿元以上重大基础设施项目1661个,总投资2万亿元。截至目前,全市新建项目1593个,已开工1357个,开工率85.2%;续建的1025个项目全部复工。“1311”重大工程项目年度累计完成投资167亿元。

  创新驱动,发展活力在改革开放中蓬勃激发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

  作为黄河中游的重要节点城市,运城紧跟时代步伐,在改革试点上抢抓机遇,在体制机制上抓紧破题,不断突破发展瓶颈,拓展发展空间,厚植发展优势,培育发展动力。

  改革的步子越迈越大。党政机构改革、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等高质量完成;国资国企改革稳步推进;县域综合医改、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创造先进经验;教育体制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批重点领域改革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标准地改革全省领先;省级开发区增加到12个,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发展活力充分释放。

  开放的大门越建越好。运宝、垣渑高速公路、浩吉铁路(运城段)建成通车,运三高速公铁黄河大桥连接线、临猗黄河大桥及引线以及运三、韩河侯等客运专线项目前期加快推进,运城机场航空口岸通过省级预验收,与4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贸易往来……

  从区域合作走向纵深到对外贸易持续升温,从交通网络互联互通到航空口岸对外开放预验收……运城加速融入“中原经济区”“关中平原城市群”“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国家级经济示范区,城市知名度、影响力进一步彰显。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大科技成果不断出新。搭平台、优生态、集要素、聚人才……运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万人计划,深入开展“运才兴运”专项行动、“春雨行动”计划,深化市校合作,建立技能人才培养基地151个,网易创新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目前,运城拥有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省级14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5家,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家。成立9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涵盖智能制造、农产品深加工、新材料、现代生物医药等领域。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F型三系杂交小麦育种技术被列为国家重大技术成果,正在通过国家或省新品种审定。

  擦亮底色,绿水青山在低碳推进中惠及城乡

  黄河蜿蜒,绿水间流淌着奋斗者的豪情;中条万仞,青山中镌刻着攀登者的足迹。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赋予运城市“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新使命,“示范区”建设上升为省级战略;率先编制完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规划,以项目架构起示范区建设的“四梁八柱”,擦亮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建设“五条绿色走廊”,动态实施总投资1165.8亿元、涉及351个项目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双十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深入实施“绿满运城”行动,让绿色成为河东大地最靓丽的底色;

  统筹“两山三河三湖”,谋划实施总投资74.3亿元的盐湖综合治理和总投资4.5亿元的伍姓湖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加快推进官道河、干河和南山新境市民广场建设,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

  实施城市更新九大行动,改造提升城市主干道和小街小巷,全线贯通困扰市民出行的“断头路”,推动中心城区“1+5”组团发展,城镇化率每年提升一个百分点,一批新城、新区、新路、新园相继建成,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功能日趋完善;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完善水电路气暖厕等基础设施,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81元,年均增长9.2%;

  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57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4.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持续推进技能运城、健康运城、书香运城、幸福运城建设,每年配套1亿元专项资金,打造河东家嫂、平陆电工、闻喜花馍等特色劳务品牌,促进劳动者技能就业、技能增收、技能成才。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群众关注的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等问题进一步解决,民生红利不断释放。

  十年踔厉奋发,十年勇毅前行。一曲万众同频的“黄河大合唱”已经在河东大地激情唱响。(李宁波 张海鹰 高鹏 刘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