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俞海

第四届晋阳湖·数字经济展览会上,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展出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模型。新华社发

山西光伏发电基地。资料图片

垣曲县新城镇左家湾村广袤的田园春色美景。崔松良摄

太原天龙山旅游公路。资料图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不懈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升华和实践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思想财富,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需要我们学深悟透做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主讲人:俞海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主要从事环境战略与政策、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全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研究。主持参与国家、省部级和国际合作课题100余项,获多项省部级科技奖。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阐释了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环境与民生、国内与国际等关系,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构成了主题鲜明、体系完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科学思想体系。其主要方面集中体现为“十个坚持”。

  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必须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心怀“国之大者”,坚持正确政绩观,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当好生态卫士。

  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依据。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古今中外有许多深刻教训值得深思,必须以对人民群众、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根基。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必须深化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律性认识,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是辩证统一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要求。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必须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

  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路径。绿色低碳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高质量发展是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必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观念。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必须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以法治理念、法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力量。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要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倡议。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建设全球生态文明需要各国齐心协力。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认识的新突破,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容和重大成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其中之一就是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西方传统工业化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原有的循环和平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中国式现代化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坚决摒弃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膨胀、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老路,坚决抛弃轻视自然、支配自然、破坏自然的现代化模式,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厚植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根基。同时,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方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更为重要的是,我国作为十四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要整体迈入现代化,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是行不通的,资源环境的压力也是不可承受的。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其中一位,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其中一条,绿色是新发展理念的其中一项,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三大攻坚战的其中一战,美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的其中一个。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我们党的中心任务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从中心任务到首要任务再到关键环节,环环相扣、紧密相连,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是党中央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对谋划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重大要求和根本遵循。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不能只讲发展不讲保护,不能只讲利用不讲修复。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各领域各环节,都要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下统筹考虑、一体谋划、综合施策。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不断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新征程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四个重大转变”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的高度凝练,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进一步增强了全党全国人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丰富发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把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前提和基础,自觉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通过高水平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正确处理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这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有机统一,体现了抓主要矛盾和抓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必然要求。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环境要素的复杂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单元的连续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正确处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这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充分尊重和顺应自然,依靠自然的力量恢复生态系统平衡的同时,人工修复提供必要的支持。把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有机统一起来,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持之以恒推进生态建设。

  正确处理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这体现了外因与内因辩证统一、相互联系、互相转化的关系。只有人人动手、人人尽责,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才能让中华大地蓝天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同时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常态化外部压力。

  正确处理“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这体现了稳中求进的科学方法论,也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国内和国际关系的必然要求。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但达到这一目标的路径和方式、节奏和力度则应该而且必须由我们自己做主,决不受他人左右。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建设美丽中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全局,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对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系统部署,明确了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准确把握美丽中国建设使命任务。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关系高质量发展全局,事关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大局,必将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美丽中国建设统一于绿色低碳发展、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任务逻辑、行动逻辑,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是分阶段推进的战略任务。美丽中国建设锚定三个阶段目标:到2027年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展望本世纪中叶,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重点领域深度脱碳,生态环境健康优美,美丽中国全面建成。要立足不同阶段目标,制定不同阶段的实施方案,明确不同阶段的重点任务和生态环境关键指标体系,不断优化具体举措和载体抓手,求真务实地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关键在“全面”。从全局层面看,美丽中国强调推进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等全领域转型;从全域层面看,以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为牵引,推进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蓝天、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山川等方面;从全空间层面看,梯次推进西部、东北、中部、东部等美丽中国建设全地域覆盖。“全面推进”意味着要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切实把美丽中国建设放在“五位一体”整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从系统论出发,增强全局观念,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

  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把美丽中国建设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着力推进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全民行动、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确保美丽中国目标如期实现。(闫书敏 于乐 王瑞瑞